“政府”出钱收购本土艺术家作品,以合适的价格租赁给公家机关或民间企业妆点美化空间,让作品走进大众生活,被更多人看见。这样既鼓励本土创作,促进艺术品市场流通,也培养民众的美学修养。带着“一石三鸟”的美好愿望,昨日上午,台当局“文化部长”龙应台宣布岛内首家“艺术银行”正式启动,“我们不做美学投资,而是做美学扎根”。
首年投3500万买本土艺术品
“艺术银行”并非台湾创举,乃借镜于加拿大,而在台湾岛内,台湾师范大学几年前就提出类似的“艺术银行”,但昨日来自师大的消息,目前尚未开始运营。
那么,啥是“艺术银行”?说白了,就是艺术家与市场的“中介”,只是台湾“艺术银行”的“中介”是“政府”,支持本土艺术家创作,活络艺术市场。
龙应台说,“文化部”将投入7000万元(新台币,下同)执行“艺术银行”计划,第一年计划将其中3500万用来购买台湾本土、有发展潜力、但现在未成名的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不限年龄;另外3500万用来建设放置艺术品的库房以及人事等其他行政费用。
“只租不卖”支付银行运作
根据“文化部”提供的资讯,“艺术银行”即日起公开征集台湾本土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品,并将组建专家评审会,选出有潜力作品,买断其版权。随后,这些作品“只租不卖”,提供给有需要的公家机关、民间企业作空间装饰用,透过收取租金,回归支付“艺术银行”运作成本。
“艺术银行”的艺术品租金费率,订在购入价格0.4%,承租费用包含租金、保险费、运输布卸展费,租期为3个月至1年。
“艺术银行”的“一石三鸟”
与一些美术馆购藏艺术品重于“馆内”典藏性质不同,“艺术银行”重在艺术品的“馆外”流通,要把艺术品置放于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来认识、欣赏。走在台北一些公共空间、对外开放的公部门以及企业内,都有艺术品布置。“但好多都是名品的复制品,为什么我们不用鲜活、有创作者的手在上面留下真实情感的本土艺术品呢?”支持本土艺术家,是龙应台实施“艺术银行”的初衷之一。
而公部门和民间企业,以及很多星级酒店等,也有这方面的需求,现在,可以不需花大钱买艺术品,便可装饰或美化空间,在“艺术银行”把关下又大幅降低了遇上“假货”的几率,诱因不小。
另外,这些作品可透过在公部门办公场合、机场、饭店大厅等公共空间的展示,打开艺术大门,召唤民众“没有门槛”的接触、呼吸,提高民众美学修养。
龙应台昨日表示,艺术银行的租赁业务,第一阶段要争取的客户对象主要是公家机关,她透露也有民间企业家表达承租意愿;而“文化部”也将多争取预算挹注,对于“艺术银行”的前景,她表示看好。(驻台记者林连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