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光博
明嘉靖忠烈杨继盛故居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发轫地 现北京市文保单位———
“杨椒山祠,‘公车上书’也发生在这儿,这是文物,怎能卖菜用?”近日,有读者反映,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杨椒山祠变身菜店,祠堂内摆满了菜架,祠堂外也乱糟糟的。
据了解,杨椒山祠是明代忠臣杨继盛(号椒山)的祠堂,也是“公车上书”的发生地,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接到举报后,北京市文物局[微博]文物保护处表示将对该文保单位进行检查,并进行妥善处理。
文保单位变菜店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宣武门外大街附近的达智桥胡同。胡同两侧都是卖小食品小百货的商铺,在达智桥胡同12号,杨椒山祠所在地的外墙上,印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杨椒山祠”等醒目的大字,并挂有两块铭牌。
“买菜吗?新鲜的!”祠堂门口,一名男子一边吃饭一边招呼着前来买菜的市民,他对记者说:“这个祠堂好多年前就不用了,早就住上人了。”
记者观察到,祠堂屋顶立着不少枯草,门口摆满了各种蔬菜,门口墙上被钉上了钉子,挂着一沓食品袋。祠堂门口右侧成了一个杂物堆放点,堆放着附近居民扔出来的各种生活杂物。在祠堂内,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摆着货架、冰箱甚至还有煤炉。墙壁被钉上许多三合板,屋顶也被糊上了许多报纸,电线裸露在墙外。
祠堂开店十多年
北京市文物局的文保名单显示,杨继盛两次批评时政的草稿刻石均嵌于祠内的谏草亭,但记者在祠堂内并没有看到这件刻石。“这儿确实是文物,你看,墙上不都挂着文物局的牌子呢吗?”看菜店的男子说,这里多少年来一直就住着人,但祠堂内的东西早在三四十年前就被搬走了。“听说里边的塑像被搬到了香山。”
该男子说,他也是从房东手里租过来开菜店的。对于房东,该男子称是“文物处的退休人员”。
“文物怎么了?文物里也可以住人啊,你看故宫[微博],里边还摆摊呢!而且这里没有什么观赏价值,大多是给墙上的牌子拍个照片就走了。”该男子称,这里就是一个空壳子。
附近的居民介绍说,好多年以前,祠堂里的东西就不知道被什么人“用红毡子给迎走了”,“这祠堂里开店得有十多年了,换了好几批人了”。
“在电视上看过杨继盛的事,而且这儿也是当年‘公车上书’的地方吧,可惜了!”一名市民说。
历史问题难处理
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对核定为文物保护的单位……不经批准,不得移作他用。对已经占用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单位,要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重新审查,分别处理。对于有损古建筑安全和有碍开放的,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迁出。
据了解,去年9月份北京市文物局曾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市文物局曾将相关情况交给文物单位所在地的西城文委督办,要求其协调区相关部门共同核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
北京市文物保护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就杨椒山祠现在的情况来说,“肯定是不太符合合理使用的规定,但是因为这算是历史问题,所以并不太好(处理)。我们会与相关城区和文物执法队配合,先从安全角度检查,看有没有问题,然后可以进一步督促(菜店)搬迁”。
文/本报记者 刘光博
线索提供/王先生
人物
杨继盛(1516-1555),号椒山,明嘉靖进士。他因写《请 诛贼臣疏》,历数了严嵩五奸十大罪,被严嵩投入刑部大狱,后慷慨赴死。清乾隆年间,一些名流将他的故居松筠庵建为祠堂,他起草疏稿的书房被命名为“谏草堂”,他弹劾严嵩的奏疏也请人刻石,嵌在谏草堂的壁上。
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1300多名举子,曾在杨椒山祠聚会,由康有为起草上光绪皇帝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
杨椒山祠在1984年与地坛、日坛、月坛等文物古迹一起被列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