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安徽记者 乔国良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源泉博物馆),于2003年经安徽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是安徽省第一家民办博物馆。10年间,源泉博物馆在民办博物馆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潮起潮落的情势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日前,安徽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该馆的办馆经验,受到肯定和推介。
立馆之基:兴趣与责任
说起办馆的初衷,源泉博物馆董事长袁泉、馆长宣繁秋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我们兴办徽文化民俗博物馆,是出于对文物的浓厚兴趣,出于保护徽文化的责任,而不是借办文化之名行圈地卖房产之实。
袁泉和宣繁秋原先在一家著名家电企业工作,后来又下海淘得了第一桶金。这期间,他们结识了几位文物专家,耳濡目染,对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农民家稻场角落,发现了一只乾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磁器,爱不释手,宣繁秋一连五次到农民家协商,最后终于如愿购得。
上世纪90年代,袁泉、宣繁秋两人多次出访欧、美,他们在做生意之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参观当地博物馆。欧、美一些国家博物馆[微博]收藏的文物之丰富和精美,触动了他们。两人想到,皖南有众多的古民居,内藏极其珍贵的文物,可惜一幢幢古民居因年久失修而正在坍塌、损毁。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损失。他们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靠自己的力量建一座博物馆,尽快收集即将散佚的文物,尽可能保护徽文化遗存。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繁忙的商业活动间隙,他们每逢周末便驱车三四百公里远赴皖南收购文物,清晨出发,深夜归来,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将近10年。在皖南,他们见到了不少来自周边省份乃至国外的古董商人争相竞购文物,愈加有了保护徽文化的迫切感和危机感,悄悄加快了收集的节奏。
宣繁秋说,那时将自己辛苦挣来的大把钞票换成了在有些人眼里近似破烂的徽州古建筑的种种构件,把自家院落堆得满满的,心中既有憧憬又有焦虑。
兴馆之道:个性与服务
源泉博物馆座落在合肥市西北郊的一片矮岗上。在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源泉博物馆现占地50亩,目前在5000平方米的展馆中展出了10个徽文化民俗专题性陈列,馆藏达6万余件。作为一个民办博物馆,称得上气势恢宏。
但源泉博物馆的生命力并非在于它的“大”,而在于展品的丰富、主题突出、个性鲜明,避免了与国办博物馆陈列设计雷同。他们自觉把自己摆在国办博物馆“补充”的地位,做到了人无我有。宣繁秋说,民办博物馆的展品品位、价值,总体上难与国办博物馆媲美,但近二三十年中,国办馆在文物的收集方面收效甚微,而民办博物馆触觉灵敏,从民间收集到了大量有特色的文物。
源泉博物馆的藏品和展陈印证了宣繁秋的话。该馆的6万多件藏品中绝大多数是徽文化的遗存,其弘扬徽文化的主旨得到了无可争辩的彰显。而其展陈又具个性:许多展品与历代百姓们的生活、民俗以及经济、文化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很浓的民间生活气息。比如展出的数千个铁、石质地且形制千变万化的权(称砣),3000多个大小不一的徽州古建的石础,历代众多的石刻造像、石刻瑞兽,在徽州随处可见的1000多件匾额、徽州普通人家的陈设等等,不一而足,让人想象出历代徽州人生龙活虎的生活图景。
在张扬展品和展品陈设个性的同时,源泉博物馆注意与观众互动、提升服务水平。该馆为少年儿童设计的“好玩博物馆”系列活动,颇受好评。其中有“纤纤小手捏瑞兽”“穿越古代学消防”“拓字印画镂雕版”等9项活动,邀请许多中小学生、留守儿童和福利院儿童参与,既使孩子们学得历史知识、劳动技能,又收获快乐。
源泉博物馆前几年年均接待观众1.2万人次,去年近3万人次。这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省份的民办博物馆已经是不错的数字了。
固馆之难:危局与坚守
宣繁秋说,民办博物馆现在享受不到国家免费开放的补贴政策,如果每年依赖区区二三万人次的门票收入,是难以长久支撑的。国内许多民办博物馆的兴衰均在转瞬之间,约70%的民办博物馆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源泉博物馆处于上升的发展阶段,但很脆弱,困难也不少,稍有不慎,就有夭折的可能。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危局,宣繁秋认为,民办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得到国家的实质性扶持,这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民办博物馆创办者的素质高下不一,终极目的也不相同,有的馆藏、展品资源不丰富,少特色,加上缺乏造血的功能和机制,观众日见减少,自然难以为继。
宣繁秋说:“首先我和袁泉有个初衷,创办民办博物馆不能单以盈利为目的,根本目的是崇尚文化,因此有了不赚钱的心理准备。”
为缓解经济压力,源泉博物馆将馆内非展陈的一些辅助性房屋租给别人,开设饭店、咖啡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既有收入,也可为观众提供服务。两人还将早年经营的房地产卖掉一半,用来补贴博物馆的日常开销。设立会员单位,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单位与个人吸纳为会员,缴纳一定费用后享受馆里的常年服务。利用馆内人才优势(源泉博物馆有一支专业团队)为省内外一些行业博物馆提供策划、设计、布展等有偿服务等。
源泉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安徽省文物部门的肯定和重视,省博物院派出资深专业人士帮助他们梳理文物,提升展陈和讲解水平,并无偿提供文物以丰富展览,一些地方国办馆和民办馆水火不容的情况在这里变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