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涛 实习生 祝晓璇)今年是北京建城3058年。“鼎天鬲(音lì)地 敬德保民——纪念北京建城3058年”系列活动,前天在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启动。作为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堪称北京建城重要物证的两件国宝级文物“堇鼎”和“伯矩鬲”,自上世纪70年代出土后,首次回归故里合展。
经考古论证,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音shì)于燕,即位于今房山区琉璃河地区的西周燕都遗址,距今已3058年。房山琉璃河也由此被誉为“北京城的发源地”。
先后于1974年和1975年出土于琉璃河遗址周人墓葬区的“堇鼎”和“伯矩鬲”,现为首都博物馆[微博]两件国宝级珍品。“堇鼎”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北京地区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是商周时期用于炖煮和盛放鱼肉的烹饪之器,因鼎内铭文记录了第一代燕侯克的近臣堇远赴周王都进献食物一事,故取名“堇鼎”;同为青铜器的“伯矩鬲”造型颇为奇特,器具之上坐拥七个牛头,每个牛头犄角上翘,双目圆睁。“鬲”最早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用于煮粥的陶器。鬲的发明,标志着中华祖先正式从生食进化到熟食,开始以种植谷物来维持生存和繁衍的新征程。器皿以其主人燕国贵族伯矩命名。
本报特约摄影 陈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