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目前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在进行,明年就将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因此,今年本市的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将以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为契机,立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世界城市的建设,通过举办各项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近文化遗产,让全社会了解、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氛围,为文化遗产今后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河申遗
北京段保护规划已公布
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大运河的发展和传承与北京古都的形成、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其与古都北京的形成、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大量桥、闸等水工遗产成为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足见大运河对于古都北京的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今年2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已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步审查,明年将正式进行大运河申遗工作。北京市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工作,通过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使历史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达到新的水平。目前,已编制公布了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各级文物部门在对运河沿线遗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订了相关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对大运河及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昌平区白浮泉遗址、海淀区广源闸、西城区万宁桥、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朝阳区永通桥、平津闸、通州区文庙、燃灯塔、通运桥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加固,文物建筑的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此外,各区加大运河环境整治力度,先后完成了玉河北区环境整治、通州区北运河环境整治,建成了朝阳区通惠河庆丰公园、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等,使运河遗产融入了城市、融入了市民生活。
遗产保护
本市十二五期间每年投10亿
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的文物修缮专项经费增加到10亿元,北京市投入文物保护资金达到空前水平。去年以来实施的“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已启动84项,涉及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已竣工29项,修缮面积达到9.2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本市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也由之前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抢险,转向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系统性、全覆盖的保护修缮模式。北京市还实施了一系列文物抢险修缮工程,文物建筑年久失修局面得到进一步缓解,文物建筑的保护状况逐步改善。特别是去年北京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7·21特大暴雨的袭击,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受到一定的损失,但未发现一栋文物建筑因暴雨被冲毁和坍塌,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市级财政加大灾后文物保护支持力度,经过修缮使文物建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加强。
国保单位
第七批国保北京新增27处
在国务院最新核定批准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北京有27处文保单位成功入选。其中既有延庆古崖居、良乡多宝佛塔、明北京城城墙遗存、琉璃河大桥、克勤郡王府等古遗址、古遗迹,也有李大钊旧居、梅兰芳旧居等名人故居,还有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辅仁大学本部旧址、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等近现代建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公布的北京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除传统古建筑外,更加注重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本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建筑数量占39%,而此次达到51%;此外,一批工业遗产如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包括人字形铁路及相关车站、詹天佑墓及铜像等)也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对今后加大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至此,本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12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调整为216处。而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已被各级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超过1000处。
遗产监测
世界文化遗产将有远程监测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同时,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也在第一时间启动。此外,本市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规划和圆明园、琉璃河等两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也已全面展开。
市文物局透露,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也已取得新的进展,6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已经有故宫[微博]、周口店遗址、颐和园等3处初步建成监测中心,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中心。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筹建工作也已经展开,以逐步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的远程监测。
文物部门在加强对名人故居文物建筑修缮的同时,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也将陆续开始。地下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一方面推进大遗址工作,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不断加强,大宫门、如园地区考古工作已经展开,桃花洞等遗址保护工程稳步推进,文物保护环境不断改善。基建考古工作也有新进展,如房山区唐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墓发掘就已取得初步成果。另一方面,本市正在加紧制定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中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此外,文物安全执法工作也得到加强。一是逐步推行“差别化”文物安全管理体系,推动高科技手段在文物执法工作中的运用。二是文物安全隐患消减工作取得新进展,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等文物腾退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安全隐患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各级政府的督促和媒体、公众的监督下采取了整改措施,拈花寺等部分文物建筑得到修缮。本报记者 丁肇文 文并图 J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