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7月7日电(记者喻珮、王贤)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记者6日走进考古现场的文物“急救室”,探秘考古人员如何保护文物原真性。
叶家山考古发掘现场建有两座活动板房,他们就是文物“急救室”——现场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数字考古实验室。记者看到,显微镜、各式容器、保护剂等工具依次排放,一些青铜碎片被裹上棉纸,漆木被纱布“包扎”得里三层外三层……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辅助获取更多信息是本次发掘的一个重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玲告诉记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遵循“平衡理论”,即少用量、少干预的原则,对脆弱文物进行加固,或将脆弱文物整体搬迁至实验室内清理。
强烈的日光是文物的最大“杀手”。考古人员分析,当地7时至9时紫外线较弱、温湿度波动小,适宜现场揭取文物。其余时间露出地表的漆木器和青铜器则穿上“防护服”,即银色光反射板和黑色光屏蔽膜,有效控制阳光对出土文物的损害。
时值南方梅雨季节,大雨的冲刷会不会对破坏发掘现场?李玲说,挖掘现场的土壤结构松散,含沙量较大,极易开裂。因此,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阶梯状扩方,形成斗形开中,使组成墓葬土壤基体的力学性能稳定,防止塌方。墓葬四壁还采用塑料薄膜围盖,防止雨水冲刷。
“随着考古科学的发展,田野作业能力日益成熟。”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黄凤春说,国家文物局刚批准的“考古工地数字化平台系统”首次应用在叶家山墓地考古现场,资料都实行数字化管理,还对出土文物进行了三维坐标点控制、三维扫描,有效保护文物、搜集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