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大山深处的呈坎村有着1800多年历史,是皖南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是闻名遐迩的“国宝之乡”。然而,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使呈坎这个千年古村落遍地泥泞、一片狼藉。
7月1日上午,记者在这里看到,炎炎烈日下,到处是灾后自救的繁忙景象。村党总支书记罗时海介绍,6月30日早晨6时起,呈坎村笼罩在铺天盖地的暴雨中。短短1小时内呈坎村的降雨量达92毫米。瞬间特大暴雨,加上前几天持续强降雨,导致呈坎村周边山体土壤水量饱和,造成山洪暴发,村东边的众川河水位陡涨5米多高,村中一片汪洋,一些民房倒塌或损坏。
占地3300多平方米的罗东舒祠有“江南第一名祠”之称,坐落在村中地势较高处。然而,记者在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到,墙上的水淹印痕约1.7米高,室内淤泥厚达40厘米,有几处墙体坍塌,一些木质构件毁坏。正在与员工一道清淤的呈坎旅游公司董事长方顺来介绍,全村49处“国保”单位中,始建于元代的环秀桥被冲毁,其余48处全部浸水并不同程度受损,初步测算,村里“国保”单位直接受灾损失超过千万元。
众川河两岸,随处可见塌陷的河道护岸、倒塌的民居墙体、冲毁的石板道路,以及各家堆放户外准备清理的各类家具和瓶瓶罐罐。在镇、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许多村民顾不上清理自家房子,拿着铁锹等工具清除大街小巷的淤泥和垃圾。 “今天太阳大,气温高,淤泥中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一位40多岁的村民拎着装满淤泥的塑料桶,与记者边聊边走,他希望上级部门尽快组织消毒防疫。还有一些村民反映,呈坎古村落内不通车,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受灾较重,排水清淤全靠手工清理和搬运,期待尽早抢修水毁基础设施。
“当务之急是摸清受灾文物家底,集中力量抢修受损文物。 ”徽州区文物局局长娄光辉介绍,呈坎村是国家文物局实施文物维修保护标准化示范工程3处试点之一,目前正发动镇村干部群众排涝清淤,收集水毁木石构件,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邀请上级专家帮助制订受灾文物维修规划和技术方案。
据呈坎镇党委书记王博介绍,灾情发生后,区镇村三级及时组织疏散村民和游客,安排专人负责文保单位值守,发动群众对受灾严重的房屋进行临时性加固,确保了2600多名村民和2000多名游客无一伤亡。下一步,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同时,将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组织群众整治灾后环境,开展生产自救,加快水毁文物修复,快速恢复旅游接待,通过以工补农、以秋补夏等措施,力争镇村两级年度目标不减、主要指标不降。(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