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双年展中,成都双年展起步较晚,但历史机遇使得它一开始就比其他双年展更具有开放的、公共化的特点。在成都双年展出现前,广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品牌,其主题大多偏于严肃性、学术性、文化性,总体而言还是艺术圈内部的聚会,民众的参与度较之国外相去甚远。 2011年知名策展人吕澎操办成都双年展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4年以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民间资本实力已经相当雄厚,西方资本与中国民营资本的合力使得当代艺术市场迅速升温,艺术市场从单纯的买卖阶段进入了投资阶段,造就了“天王”和“天价”。由于当代艺术在国外许多重大展览中亮相,又加上当代艺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市场对于当代艺术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力。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在政策上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随后《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2015年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各级政府和知名企业都做出了反应,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产业和大发展时期。其次是经济转型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按照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国经济必然需要转向低消耗、低污染的创意文化产业、 高科技产业。在这种政策风向下,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了这个历史阶段的需要。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成都双年展,其主要意义便在于以更亲民、更通俗的方式突破艺术圈的狭隘,真正进入到公众视野,完成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教育使命只有首先解决民众的参与问题,才能谈得上艺术的普及。当然,这种普及使得成都双年展引发学术上的争议过于大众化、娱乐化,被认为消解了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当代艺术行至今日,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也就是说,它开始慢慢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实际上,当代艺术仍然是在针对一个保守的艺术形态,只不过方式更为多样可以通过娱乐和大众化来获得群众基础。当代艺术的任务之一,也许是调动大众对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哪怕是以流行的方式而这恰好是成都的城市文化习惯。 成都双年展一直以来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特点,今年更加明确。今年的成都双年展由赵力担任主策展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推崇年轻艺术家,通过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现状的呈现,强调时代性的特色、整体性的诉求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宏观作用,反映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和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拓荒以后,当初的拓荒者们已经成为现有艺术机制中的权力派,所以以往的大型双年展均由中老艺术家为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这些老一辈艺术家慢慢体现出一些问题。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观念体系。青年艺术家的出场,将一种不同于老一代艺术家的视角、生活体验、世界观和判断方式引入当代艺术界,这无疑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不小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