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万如冰
“我在2009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中央美院国画系,之后,不少家长让孩子跟着我学画画。当时,我也没有多想。2009年,也就是我上大一的时候,我开办了一个工作室,正式教孩子们画画。”在北京望京地区的一个画室里,现年24岁的陈鸿毅向记者讲述着他创业的经历。他说,他现在已经从中央美院国画系毕业,他没有找工作单位,而是选择自己创业。他计划将画室发展成学校规模,进行统一管理,仍以国画教学为主。
近年来,由于大学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高达699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愈加凸显。相较而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形势严峻。记者调查发现,在此大背景下,艺术类毕业生选择自我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专业的毕业生。
除了社会因素,这一现象也与艺术生的专业特性和个人发展愿景有关。毕竟,艺术院校毕业生一出校门就成为职业艺术家可谓凤毛麟角。记者在北京某艺术院校随机抽取89名大四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毕业之后想做什么”一题中,有“全职、兼职、创业、其他”4项选择,其中有23人明确表示想创业,占总人数的25.8%。另据了解,该校80%以上的学生都有过创业的想法,而这种创业风气在该校已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的卫军亭是在毕业后一年开始自己创业的。此前的一年,他在一家大型设计公司做设计师。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去一些大公司实习或者做兼职,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对市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别看现在我们公司的业务挺多,去年创业时业务很少,特别辛苦,只能没日没夜地干,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值得的。”卫军亭说,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但是,艺术类毕业生创业也容易陷入误区,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的温京博老师说:“我个人不赞成大学生毕业后立刻创业,因为大学期间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也有实践课程,但毕竟不足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经验,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不够完善,手头的客户资源和人脉也缺乏,这些都不足以支持其成功创业。目前,艺术院校开设投资管理类的课程比较少,即便有些院校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但社会上很多东西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温京博表示,现在毕业的学生年龄普遍趋于年轻化,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都不足,在就业时最好先找单位或公司入职,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也积攒了人脉,这样能更好地把握以后创业的方向。他说,他自己也是在2007年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深造回国,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后,于2009年才创办了自己的广告传媒公司。
另据记者了解,除了艺术生的自我摸索和一些有经验人士的有限指导,对毕业生创业的专业培训教育,目前在我国艺术院校还未受到重视。据专家介绍,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大学,创业学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中是比较成熟的学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这些国家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而在我国,创业教育尚在起步期,在很多艺术类高校更是只属于“业余教育”,甚至处于缺席状态。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跟创业相关的其他管理、营销等知识,这些就需要艺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请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来兼职授课,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创业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艺术院校更需要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关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