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珍故居于1982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动静。直到2010年修缮以后变成饭店,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本网刊发王士珍故居变身王家大院的报道后,尽管民众反响热烈,但正定县却保持了令人不解的沉默。不知道,这种沉默意味着什么?
归纳连日来的读者反响,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应该下大力气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本报联合腾讯网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不能听任商业蚕食文化。
前不久,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正定调研时曾指出,一个城市的生命在文化,没有文化,城市就没有魅力、没有活力。“千年古郡”是一块金字招牌,也是省会的一张靓丽名片。保护好、打造好古城正定,能够迅速提升省会的文化品位,延续千年文脉。这不仅对省会建设意义重大,对整个河北也意义重大。
那么,正定王士珍故居究竟往何处去?在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应该寻找什么样的破解之道,从而让正定古城这颗“文化明珠”在华北平原升起?记者再次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网友质疑:故居开饭店,真不是滋味!
王士珍故居改做饭店,已经很有一段时间了。早在2010年改做饭店之初,社会公众和媒体就发出了强烈的质疑。
“王士珍故居开饭店,酸也?苦也?真不是滋味!”2010年,正定贴吧中有网友发帖称,王士珍故居饭店在人们的质疑中、骂声中低调开张了。一座清末四合院建筑后面矗立一座5层高楼,门口是临街二层,王士珍故居蜷缩在里面,真是像月季花上晒裤衩,大煞风景!
该网友的帖子立即引来不少“围观”。有网友说,不看看去吃饭捧场的都是些什么人?是正定县所谓的文化名人们。“正定的文化全让这帮所谓的文化人给糟蹋了,王士珍故居就是一个例子。”
“敢在古迹建筑历史文物里烧火炒菜……那都将是历史的罪人。”网友“老石桥下”说。还有网友调侃道,“没把大佛寺承包给个人就不错了。”
还有网友直接列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2013年,网友“咔啪视觉”发帖称,现在的王士珍故居变成了饭店,强烈呼吁保护当地文物。在贴吧中,并附有多张王士珍故居变身饭店的照片。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可惜,“这么好的历史文化故居变成饭馆了?心疼!”
曾经在此就过餐的一位网友表示,环境是这里的一大卖点。“这是王士珍的故居,至于王士珍的官衔啥的没记住,反正是个大官。”
8月5日,记者实地探访王士珍故居的时候,在大门口没有看到此前媒体所报道的“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对此,有读者质疑,“是不是怕故居改做饭店引来争议,将石碑‘偷挪’了地方?”
-王家族人:希望恢复故居原貌
对于王士珍故居改做饭店的事情,正定县牛家庄的王氏家族后人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历史名人的一种不尊重。
牛家庄有5000多人,其中1400多人是王士珍的族人。年近70岁的王发敬便是其中一位。多年来他一直在搜集有关王士珍的历史资料,逐渐还原出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王士珍形象。
王发敬说:“我找了很多正定当地的文化人,有些人也都认为历史上的王士珍是一个低调谦和的人,并且做了很多事情,所以我要为他‘正名’。”
经过多方搜集整理资料,王发敬了解到,王士珍早年是一个很有奋斗精神的人,也很亲民,“听爷爷辈的人讲,先辈王士珍是非常亲民的,每次从北京回来,在村里不管碰到什么人,都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问好。”
此前,王士珍故居被用作当地政府机关办公之地时,王发敬曾多次在这里学习过,后来为了搜集资料,也多次来过这里。直到王士珍故居东西两边被改建后,王发敬也是才听说这回事的。“即便是保护资金再短缺,也不能改做饭店吧,让人心寒。”
“正定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将王士珍这样的故居保护起来,恢复它的原貌。”王发敬说。
“很多名人故居都保护的很好,怎么王士珍故居就成了饭店?说到底,还是当地政府部门保护意识不强的缘故。”同是王士珍族人的一位后人表示,自己很小就知道祖上王士珍在县城有一座院子,没想到数十年后却被建筑楼层所包围,好多人如果不是到王家大院吃饭,并不知道还有王士珍这么个人。“现在应该凸显文化色彩,弱化经营色彩,还原文物本应该有的面貌。”
“现在都有原来的照片和资料,恢复起来并不难,只是看当地政府有没有这个决心。”这位王士珍后人表示,应该对历史和名人有一种应有的尊重。“王家大院对面王氏双节祠的存在,说明了王士珍这个人很有孝心,也可以堪称得上是孝行的典范。”
-旅游专家:文物的利用应该服从于保护
“文保单位改做饭店,显然是不合适的,烟熏的环境本身对文物就是一种损害,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恢复原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神州土洋北京旅游规划景观设计院院长郭来喜说,文物就应该被保护起来,如果要开饭店的话,可以另辟他处,或者做一些仿古建筑都可以。
“文物单位是应该利用起来,但不是该做饭店之用,而是应该建成开放式的文物保护单位,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郭来喜表示,像北京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等就很好地保护利用了起来,带给市民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王士珍是北洋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由于北洋军阀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借王士珍这位历史人物的存在,搜集北洋时期的具体历史,作以展示,将对市民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文物展示需要引入活化元素,不只是资料的展示,有关北洋时期的电影可以同样做以相关展示。”郭来喜说,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而商业建筑可以到处复制,这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一处历史古城都要增强文化强国的意识。因此,强烈呼吁当地政府部门应该重视保护文物。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也是需要因地制宜的。当然,文物的利用是应该服从于保护的,只有保护好了,才能谈得上利用。”
-《王士珍传》作者:文物不能成为商家的揽财招牌
“王家大院本是王士珍的旧居,清帝退位以后,王士珍退隐乡间,多数时间住在这里。闭上眼睛想一想,民国初年络绎于途的达官贵人造访王家大院,给正定这座破败的县城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啊。”
《王士珍传》作者、民国史学者彭秀良说,王士珍是一个对军制建设有着很大贡献的人,为官时期也非常爱护百姓。“王士珍的故居改做饭店,对原来的房屋结构有一定的破坏性。”
“文物的修缮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其实只要是修缮,就不可能和原来的旧貌一样。”彭秀良说,王士珍故居改做饭店时,很多房屋的建筑都做了改装。作为名人之所,本就不应该引入商业化元素,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对王士珍故居进行修缮后,成了商家借以揽财的一个‘金字招牌’。”
彭秀良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王士珍故居被用作机关办公之地时,并没有很好地保护起来,直到1982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保护意识相对加强,但还是比较薄弱。“名人故居不应该被赋予商业性化的色彩,相比于经济效益而言,文物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相比于‘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和冯国璋,学术界包括当地对王士珍本人的历史发掘还是欠缺。”彭秀良说,民国时期,河北省出了两位总理,除了张绍曾便是王士珍,但是外地人一般都不知道王士珍这个人,就连本地的一些人也是到王家大院吃过饭之后,才对王士珍有了一些了解。“历史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资源,不是用于盈利或消费的商品,因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
“历史文化名城依托文物存在,如果文物都没有了,如何称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彭秀良建议,保护好现有的文物是当地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不再遭受新的人为破坏。而要真正做到位,必须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目的出发进行规划,不应附带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拉动旅游经济啦、做大文化品牌等。
保护就是保护,不必也不应该附加除此之外的任何考虑。“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要注意整体性的保护,要尽量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的整体风貌,而不是仅仅保留下历史文化遗产单体,那样的保护严格说来也是一种形式的破坏。”
8月12日,记者致电正定县政府办公室,想就王士珍故居1982年被县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事情做以了解时,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称,他们对此事不清楚。
随后,记者再次致电正定县文物局,对方仍称相关负责人不在。
链接:小调查
71.1%受访者认为王士珍故居变饭店“很不妥”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张清华)针对正定王士珍故居变饭店一事,本报日前联合腾讯网开展了网络民意调查。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认为此举很不妥。
在“‘北洋三杰’王士珍故居变饭店”的民意调查中,有38666人参与其中。71.1%的受访者认为很不妥;15.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理解,算是对文物单位的再利用;而只有13.45%的人则表示无所谓。
在此次调查中,有42127人参与了“目前中国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得怎么样”这一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79%的认为目前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存在很多问题;1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关注;只有8.9%的的受访者表示目前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很不错。 记者 张清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