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洋 实习生 卢晓燕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宗圣源祠是南宁市内鲜有的祠堂古建筑。7月30日,本报刊登《没有资金支持的文物保护成纸上谈兵?》一文对其遭遇破坏性维修的现状进行了报道。没想到一周后,这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一场拆除违法建筑的行动中再受重创。这座历经400多年风霜的古建筑为何如此命途多舛?相关部门对它的监管和保护为何屡屡失灵?
“拆违”殃及古建筑
“你们快过来看看,宗圣源祠被人拆得面目全非了!”8月8日上午,负责出资修缮祠堂的个体老板农小军的电话将记者唤到了事发现场。只见宗圣源祠周围一段长约50米的道路已被警戒线围了起来,数十名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站在警戒线内维持秩序。
警戒线内,前不久还在施工的一栋约7层的楼房已被整体拆除,只剩下一堆小山似的砖瓦和散落的脚手架。这些从天而降的建筑残骸让紧邻的宗圣源祠遭了殃。从隔壁民房房顶望下去,祠堂西次间的屋面被削掉了一半,西山墙被掉落的钢筋横梁砸得支离破碎,木质的屋脊也遭到严重损坏。
原来,8月7日,青秀区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青秀供电分局等部门联合行动,对七星路一巷一栋擅自在“违建”房上再次违法加盖、占用电力资源通道的在建楼房实施拆除。但由于拆除作业鲁莽,周边其他合法建筑也“无辜中枪”。
在附近经营发廊店的赵老板回忆说,8月7日早上8点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过来了,10点他准备开门经营时,施工人员正在拆除楼上几层加盖的违法建筑,没想到下午整栋楼都给拆没了。“我这个屋只是顶上被砸坏了一点,旁边的祠堂才是砸得最厉害的。”赵老板说。
家住七星路的陈叔,目睹了违法建筑被拆除倒塌砸中宗圣源祠的过程。8月7日一早,他从家里出来,看到巷口聚满了人,还停着吊车。从上午开始,拆除作业一直在缓慢进行,中午陈叔回去吃饭时,祠堂还是原来的样子。下午5时许,施工人员不从上往下一层层拆了,而是直接把违法建筑的下部掏空,建筑物失去支撑,轰然倒下,后来大家才发现祠堂被砸了。
宗圣源祠是原古城村曾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的宗祠,看着祖宗留下的祠堂被砸坏,在附近居住的曾家后人倍感心痛。“假如说文物部门来拆,慢慢拆都没事的。可现在门口倒了三分之一,里面的香火堂也被砸了一半。一粒沙一片瓦都是文物,历史的东西毁坏了就没有了,重新盖也没用了。”一位曾姓长者说。
谁为文物受损负责
这次被拆除的违法建筑和受损严重的宗圣源祠都归古城大队所有。但拆除前没有人通知,有关部门连个招呼都没打,这让古城大队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邱祖清非常郁闷。
8月7日,听说在建的古城大队综合楼被拆除的消息,邱祖清立刻赶往现场,想跟对方的负责人说几句,提醒他们拆除时要注意文物,但对方表示,现场没有负责人,他们就负责拆房,其他的都不懂。
“就算我们这栋楼是违建,但按程序来说政府应该先通知我们业主自动拆除,如果我们不拆再来强拆。”邱祖清认为,如果相关部门走正常程序,就不会发生文物被损毁的事情了,现在文物受损,政府部门连管都不管,这种做法让他无法接受。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老师是负责制定宗圣源祠修缮方案的专家。她认为,在文物古建筑旁施工,本应是手工拆除的,但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了机械进行拆除。
南宁市青秀区城管局是此次参与拆除违建的单位之一。8月9日,记者来到青秀区城管局办公室,一位莫姓工作人员说,今年5月3日,南宁市规划局就发了《责令停止违法建设行为通知书》给违建的业主要求其整改。
“违法建筑旁边有文物保护单位,拆除前是不是要和文物部门协商?”记者问。
“这个我不懂的,不能回答你。”这名工作人员答道。
记者想进一步采访此次拆除违建行动的负责人了解详情,但青秀区城管局表示经宣传部门同意才能接受采访。记者将盖有公章的采访函传真给青秀区党委宣传部,对方表示已转给城管局让其出具书面答复,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答复。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宗圣源祠由青秀区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直接管理。青秀区文体局局长赖清玲介绍说,城区在拆违前确实通知了文体局。因为宗圣源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局里也非常紧急地通知了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局也马上派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
对于宗圣源祠产权所有者提出的质疑,赖清玲认为,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说,政府部门一直在采取保护措施。“之前就在做一个修缮项目,还请了有资质的单位做维修方案,报上级审批通过的话,他们就准备开始维修了”。
赖清玲表示,实施拆除作业当天,她因为有会走不开没有去现场,但青秀区文体局派了一名副局长过去。她坚称,这次的拆违工作和文物的破损没有关系,因为文物破损在先,本身就已经破损了。“只拆边上,所以根本不影响这边的文物。这个我觉得没有破坏,因为本来就是这样,无非只是倒下来,靠着墙了一点。”她说。
文物监管保护有心无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采访中,曾氏后人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其撰写的《关于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宗圣源祠”遭到毁坏的情况报告》。其中提道:祠堂的管理使用者古城大队有大修祠堂的意向,无奈资金短缺,故向社会寻找合作伙伴投资重修。但事与愿违,今年元月中旬以来,有一队施工人员在祠堂内大动工程,在祠堂牲房旧址(原建筑已毁)擅建数层高的钢混结构违法建筑,在祠堂香火堂天井建数层高电梯井……
今年4月,曾氏后人将这份举报书提交给青秀区政府部门后,相关部门曾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了解,拍照取证,并下达整改通知书,但施工队依然我行我素,到5月时,施工队又将祠堂义仓屋面拆除,在屋内搭施工井架进行施工。
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物科兰科长表示,政府部门确实收到过曾家人的投诉,并向青秀区政府提出调查处理的要求。当时还在现场开过协调会,发现问题后,青秀区文体局文化综合执法支队的领导也去了,并要求他们停工,但最后效果不是很明显。
据了解,文化综合执法支队只是对文物有执法权,修建在文物旁的违法建筑属于建设规划部门管,各个部门都是独立执法,没有部门间的强力配合,很难对违章行为处理到位。
对于曾家人的投诉和文物部门的说法,古城大队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邱祖清也感到有些委屈。1989年,他接手古城大队后,曾打算拿出十几万元来修缮祠堂,但文化局说这是文物,怎么能随便乱动?要先作出规划,并经过文化部门批准才能动工。
“当时我们也找政府部门谈,问能不能提供维修资金,他们说能提供很少一部分。比如说维修需要100万元,政府可能只拨出几万元。”邱祖清说,他们也是不得已,后来才想到跟商家合作开发的办法:古城大队将综合楼和宗圣源祠整体打包给商人农小军开发,通过经营综合楼获得的利润来贴补修缮祠堂。但这一做法不但没有使宗圣源祠得到有效保护,反而最终使其不断遭受新的损毁。
一位在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政府对文物保护投入不足、对涉及《文物保护法》的违法行为处理执行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宗圣源祠屡遭损毁的命运,只是现阶段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整体处于弱势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