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湖北叶家山古墓群发掘始末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湖北叶家山古墓群发掘始末

湖北叶家山古墓群发掘始末

作者:佚名      收藏聚焦编辑:admin     

  叶家山古墓群发掘于2011年2月开始,历时3年,至2013年7月前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发掘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共发掘140座墓葬、7座马坑,出土文物约2300余件(套),成为考古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黄凤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叶家山考古最有价值的发现,一是将曾侯乙编钟的家族史提前了500多年,二是为长久困扰史学界的“曾随之谜”找了一个更贴近真相的答案。

  编钟的变迁

  1978年震惊于世的曾侯乙墓让人们了解道,2000多年以前,在地处华中腹地的随州擂鼓墩曾经有一位名乙、热爱音乐的“曾侯”生活于此。时隔30年后,距曾侯乙墓20公里的叶家山古墓群再度发现编钟,古墓中安葬的是更早的一位“曾侯”,两代曾侯相继呈现在后人面前,编钟又串起了古代曾国的历史文脉。

  编钟始创于3500年之前的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商代编钟多为3件一套,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到9件一套和13件一套。此次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编钟则由一个镈钟和4个甬钟组成,这已是目前西周早期墓葬中数量最多的一套。从叶家山编钟铸造完成算起,500年后的曾侯乙将编钟发展到极致—他留下来的那套编钟包括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镈钟,共65件。叶家山编钟的出土,说明了曾侯乙编钟的历史传承。生活在此地一代又一代曾侯因对音乐的痴迷,而对编钟进行不断完善升级,编钟数量和规制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也影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走向。

  1978年曾侯乙墓考古现场,20岁出头的黄凤春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考古人员,时隔三十多年,他出任叶家山考古总领队,主持了叶家山墓葬群的考古工作。

  “那时候感受到曾侯乙编钟的气派,经历了2000多年出土以后有些编钟仍然挂在钟架上。对编钟进行修复,用原来的架子挂起来,还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而时隔30多年后,叶家山的考古现场也发现了编钟,这次尽管没有曾侯乙墓那样恢宏的气势,但是年代向前提早了500年,我们找到了关于曾侯乙编钟的源头。”黄凤春说:“曾侯乙墓下葬时四周放置了木炭,可以吸水防潮,棺椁保存相对完好,而叶家山曾侯墓则没有这样的保护措施,棺椁基本都腐蚀得只剩下了痕迹。曾侯乙墓与叶家山曾侯墓的葬俗不同,从随葬物品及位置摆放可以看出,曾侯乙墓中是九鼎八簋,而考古人员在叶家山M111号墓中则发现了19件鼎和12件簋。”在古代列鼎制度中,其数量的多与少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与低。按照周礼,贵族使用鼎和簋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等。但叶家山墓为什么会出现“十九鼎十二簋”?黄凤春解释说,“九鼎八簋”属于周朝中期礼制最终形成以后的规制,而叶家山墓地主人使用鼎和簋的年代更早,可能当时还未形成严格的规制。

  现场专家分析,安葬在叶家山古墓群的人等级很高。那么他们生前居住在哪里呢?黄凤春回忆说,当时考古队专门抽调出一半人员,以叶家山墓地为中心,在方圆十公里范围内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区域调查。在叶家山以南大约一公里的庙台子遗址处,考古队勘探发现很多建筑基石、壕沟,还有一部分与叶家山墓地中相似的出土文物。“这里是一处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居住生活区,通过这些证据我们认为这一定是这个曾国的都城所在。也就是说,庙台子遗址是生活区,叶家山是这个曾侯家族的墓地。我们还大胆推测,曾侯乙祭祖大概就是在叶家山这一带。”

  解开古代“曾随之谜”

  叶家山墓葬群位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随国地理范围,但墓葬中长眠的却是曾侯。根据现在叶家山的发现来看,曾国至少立国于西周早期,一直到曾侯乙的战国时期,有近千年历史。而这近千年的历史,却从未有过任何史料记载留存下来。而与其地望相似的随国,史上虽多有描述,却从未见刻有“随”的铭文青铜器出土。曾国与随国的这种特殊现象,被史学界称之为“曾随之谜”。

  关于“曾随之谜”,史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与文献记载的随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因为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国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曾国即是随国,主要理由是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的地点,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为随国所在地。黄凤春说:“虽然争论定不下来,但曾随乃是一国两名的猜想还是有其合理性,可能当时随国自称曾,但其他外围国家则称之为随,所以《左传》上记载的都是‘随’,而在当地的考古发现则都是‘曾’。”

  收藏在北宋《博古图录》和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等书中著名的“安州六器”,是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在安陆(今湖北孝感)出土的一组西周中期青铜器。考古学家研究“安州六器”上面的铭文,发现了以往少为人知的昭王南征纪事,其中提及周昭王伐楚时“在曾鄂师”,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在曾、鄂两国驻扎伐楚的部队。黄凤春说:“叶家山墓地被发现后,进一步证明了当时曾国和鄂国是在西周早期同时并存的两个国家。一直让史学界无解的‘在曾鄂师’似乎也就有了答案。”

  黄凤春分析认为,西周中晚期周王室日渐衰弱,与周有着宗主关系的鄂国力量不断强大,率兵叛周,周王不得不动用精锐部队征讨鄂国,此后,鄂国便不再出现于史籍中。曾本是小国,但因为邻近的鄂国被灭,周王为了弥补随枣走廊一带的权力真空,便让姬姓曾国的势力范围在此得以壮大。

  对古代曾国的另一次发现是在1933年,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了一对大型“曾姬壶”。当时学者推测在安徽、河南一带也许曾存在过一个姬姓曾国。“但是,从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曾国主要还是在今天的随州、枣阳、襄阳以及河南新野‘随枣走廊’一带,这次叶家山发掘以后,进一步证明了曾国就应该在随州。”

  从擂鼓墩到叶家山,史学界越来越确信,在西周早期,有一个封侯的姬姓曾国,在现在的随州漂水一带繁衍生息。“曾国完全具备了周的文化面貌,从出土文物的铭文来看,只要周王有什么仪式曾侯都会去参加,如果非姬姓的话他不会有这种待遇,也可以说明他和周王的关系非常好。这次出土的陶器与陕西的文物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说明陕西文化面貌跟随州也有互通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二十个标有其他藩国铭文的青铜器,说明曾国与其他国家都有交往,曾国假如跟周王没有亲密关系的话,其他藩王是不会跟他有什么亲近往来的。”

  重返青铜时代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文物数量多、保存好、价值高,尤其是青铜器铭文达400余字,为研究曾国历史及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材料。黄凤春说:“宝鸡被誉为西周青铜之乡,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可以和宝鸡的青铜器相媲美,在周王国都之外见到如此多的周王青铜器是相当重要的发现,原始铜器的产地来源等问题都会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叶家山古墓群M111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铜面具。这是一件牛首面具,有两个角。面具出土于曾侯谏的内棺头部,可以说明它是一件实用器。“面具背后有几个穿孔可以穿线,穿起来以后可以系在头部挡住整个脸,面具上的两个洞正好是眼睛的位置。”黄凤春分析说,“这种面具可能就是一般举行大型仪式的时候才戴,展示曾侯威严和庄重。”在叶家山的第二大墓葬28号墓中则发现了彩绘铜器,是一件橄榄形铜壶,高约40公分,壶身没有铜器花纹的部分加绘了红色漆彩。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发现彩绘铜器,对于研究西周审美观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这批出土文物已在随州博物馆暂时封存,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将主要着力于整理这次考古发现的成果。黄凤春告诉记者:“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面都有铭文,刚刚发掘的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铭文的内容,这些都要进行后期的整理。很多东西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它隐藏的信息,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这项工作,整理之后我们会向世界公布成果。”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擂鼓墩曾侯乙墓,到春秋时期的义地岗墓群,再到西周早期的庙台子遗址、叶家山墓地,随州向上延伸的古遗址格局逐渐明晰,当地政府关于古曾国遗址公园的申报工作也已进入筹备阶段。随州市文物局文物科的张乾坤将古曾国的历史比作一串珍珠:“随州的很多地方可以连接成一条线,这个时间线索足以证明曾国在随州这个地方最起码延续了500年。曾侯乙墓只是曾国王朝其中一座墓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很有可能还有比曾侯乙墓更大的墓葬群,还有比曾侯乙编钟更完备的编钟,就埋在随州这片土地下。”

  作者:何玉新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