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孟 欣
今年5月,北京市文化局颁布《北京市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着力于开发艺术品信息认证系统,建立艺术品档案库和艺术品身份证认证系统,通过收集艺术品图片、文字、视频等多角度、多维度的资料来描述和记录单件艺术品流通的线性发展轨迹。同时,对每件进入数据库的艺术品赋予唯一的“身份编码”。日前,“诚信与传承”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论坛暨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国行启动,将对艺术品赋予唯一的“身份编码”,通过艺术家本人和科技鉴证,让艺术品真正实现传承有序。
科技手段缘何介入艺术品鉴定领域?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向记者详细阐述了科技手段介入艺术品鉴定领域的重大现实意义。他指出,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现象由来已久,艺术品鉴定谁说了算?曾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无论是专家鉴定,还是艺术家本人或者艺术家的亲属鉴定,都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且不说以营利为目的在社会上招摇撞骗的伪劣“鉴定家”及其“鉴定机构”,即使是名副其实的鉴定家,其知识与经验也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对各朝代各地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了如指掌。而且对其熟悉的艺术家的研究也是有限的,因为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是漫长而复杂的,都是从不会到会、到好、到很好。即使到了成熟阶段也会偶然出现发挥不正常的次品,甚至受心情、疾病、工具材料不适应等因素影响,使其笔下诞生令人难以置信却是其真品的作品;至于艺术家及其家属鉴定,他们不可能对其一生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保留着准确记忆。何况确有艺术家及其家属别有用心,故意不承认自家作品,被人戏称为“掐死自家的孩子”。
特别是,现今各种高科技的艺术品复制手段已被造假、售假者所利用,现代复制技术可以让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视觉差异接近于零,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仍然停留在艺术形态层面,从时代风格、个人风格、艺术功力进行识别,就越来越不可靠。
在专家鉴定、作者鉴定、家属鉴定都备受质疑后,尹毅指出,艺术品鉴定应由证据说了算,逐步融入司法体系的科学鉴定大格局。为此,必须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科学取证和科学论证,让艺术品鉴定步入科学取证、科学论证的专业轨道。
为艺术品录入“指纹”
以科技手段解决艺术品鉴定问题,某些国家早已先行,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国艺术品鉴定的某些领域启用化学、光学的科技方法也有数十年历史,书画领域比瓷器等领域启步晚,是本世纪初首先由首都师范大学个别教授海外考察调研、校内实验、社会呼吁,然后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合作申报的国家科研课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2008年启动了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2010年底成功通过国家验收,通过3年的科研实施,解决了针对喷墨打印等科技高仿品的科技识别方法,也证实了从物质成份入手识别历代书画的有效性。2011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申报并启动实施了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科学备案认证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锁定书画作品物质形态层面的微观信息,存入数据库实施认证、验证,这一技术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将此技术传授给雅昌文化集团等公司,雅昌公司率先向社会推出了“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项目,全国各地还有多家颇具实力的单位也正在启动这项业务,一个全国性的艺术品科学备案行动正在逐步展开。
艺术品科学备案的总策划者尹毅指出,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走入物质形态层面的微观世界,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因为任何艺术品都会因其原料、品种、产地、时间以及生产工艺不同,而在微观外貌与内部物质成分方面产生差异。例如书画纸张纤维,即使是一个公司产出的同一批纸张,如果精确到微观层面,每一条纤维由于自身生长所形成的形态是不同的,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是不同的,在不同纤维结构上的墨色覆盖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微观结构形态。
因此,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现代光学技术,选取检测点对艺术品的微观形貌特征与内部物质成分进行检测、备案、比对,记录下每件艺术品的微观“指纹”,逐步构建艺术品科技检测识别系统,为艺术品的鉴定提供科学可信的“证据”。
科学方法必须与规范操作相结合
尹毅特别强调,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品鉴定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还要求操作过程的规范与严谨。建立艺术品数据库是一件基础性的、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工程,操作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操作人员必须要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态度认真。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不仅要锁定艺术品的微观信息,还要锁定艺术品作者、经手人、鉴定人、评估人、交易情景、备案情景,这种完整的信息锁定和数据库认证验证业务的完美结合,将为艺术品科学备案的新型文化业态赢得社会公信力。尹毅解释道:锁定作品与作者,既可维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可对其实施保真交易与收藏;锁定作品与经手人,可将典藏环节、交流交易流通环节中的经手人与作品锁定在一起,将有效杜绝偷梁换柱行为;锁定鉴定人与评估人,可将鉴定评估的责任落实到人,杜绝不负责任的鉴定评估;锁定交易情景,可以对艺术品是作为绝对真品推销的还是在“赌石”情景下成交的予以明确,便于以后区别问责;锁定备案者与备案情景、备案数据,即锁定备案艺术品的证人证据,确保艺术品科学备案的公信力,以及认证、验证的权威性。
当下已有许多家从事艺术品鉴定业务的公司也在尝试建立艺术品鉴定备案系统,然而大多是刚刚起步,欠缺从事该业务的技术资质。为传授艺术鉴定、备案技术并规范操作过程,今年12月,文化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市场》杂志社将共同举办首期艺术品科学鉴定与管理培训班。培训课程将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学术观念、法规策略等方面全面讲授艺术品科学鉴定与管理的若干问题,确保艺术品科学鉴定过程的规范化。
艺术品鉴定领域的百年大计
尹毅指出,只有拥有专业化的业务团队和权威的、系统的数据库,才能有望做好艺术品鉴定备案业务。但是,建立中国艺术品鉴定备案系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不仅要把过去的、当下的艺术品信息归纳整理存储起来,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将未来的艺术品信息及时输入该数据库,这是一项艰巨的世纪工程。所以尹毅呼吁,全国各地的艺术品鉴定者、典藏机构以及私人藏家,都应在此数据库及相关信息网络的大平台上广泛联手,让中国的艺术品鉴定走上科学化、信息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