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7亿元的南京博物院二期改造扩建工程即将竣工,11月6日将以崭新的面貌开门迎客。重装上阵的南博有什么变化?观众能看到何种别样精彩?昨天,记者来到仍在施工、布展的南博江苏古代文明馆一探究竟。
老大殿新空间,都是“真品”都能拍照
虽然博物院现在俨然一个大工地,但院长龚良很有底气:“下月初每个展厅都会开放,可以同时接待2万观众。”
新南博将分为历史馆、艺术馆、民国馆、非遗馆、数字馆和特展馆,但最吸引眼球的仍是中轴线上新“拔高”3米的老大殿—古代文明展的场馆。早在民国国立中央博物院时期,这座大殿就是一座珍贵文物,采用了设计师杨敬直的方案,并由梁思成和刘敦桢进行了最终审定。大殿为仿辽代建筑,其庑殿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形式,北京故宫[微博]三大殿即采用庑殿形式。不过国民党败走台湾时,大殿尚未封顶,上世纪50年代才修了琉璃瓦屋顶,80年代才修起了殿前台阶。此次改造找出了当年的设计图纸,将大殿屋顶画上漂亮的彩绘,续上未完的工程。
改造中为提高老大殿的抗震和展览功能,院方用特制的千斤顶将总重量达7700吨的老大殿整体抬升,使其作为南博核心建筑的地位得到强化。新馆建设中本来几个馆都是独立的,老大殿顶升后,所有博物馆有了贯通的地下通道,就算是雨天参观也不需要打伞。
老大殿后是改造后的历史馆—昨天对记者开放的部分,部分文物已经进入玻璃橱柜,展陈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展。古代馆展陈方式被称为“一根藤上五颗果”,注重史前、汉代、六朝、唐朝、明清这几个江苏在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时代,用遗址复原和文物展览的方式,再现辉煌的古代文明。以前观众总抱怨隔着玻璃看不过瘾,正在现场指挥的展陈部主任陈同乐说,新南博可以展览近5万件文物,展出的都是原件,没有复制品,除纸质、丝织品等必须恒温恒湿保存的文物外,新馆有一部分大型的雕塑、青铜器和瓷器等文物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走出玻璃柜“裸展”,让观众感知其纹样、肌理和工艺,只要不用闪光灯都可以拍照。
文物重现祖先生活 国宝重器等你发现
除了馆藏文物外,布展水平高不高是衡量博物馆牛不牛的重要依据。龚良表示,新的历史馆是文明展而不是历史展。以前单个展示的文物也许更好看,但却割裂了文物与其所反映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现在的组合展示,突出了文物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新南博摒弃了业界常用的场景复原、大面积数字化屏幕的模式,尽量让文物“开口说话”来表现祖先的生活。泗洪顺山集文化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展览就以文物表现当时人们居住在或方或圆的房子里,用陶灶和陶釜做饭,用网坠及纺轮来捕鱼和纺织,以壕沟防御野兽和敌人,壕沟外整齐排列着墓葬。近十座不同时期的新石器墓葬中,早期墓葬只有简单的生活器具,表明物质匮乏,人们之间也很平等;晚期的则堆放大量玉器和陶器,表明阶级产生分化,从中可以看出早期文明演进的脉络。
新的历史馆并没有用单件文物进行展示,而是用一组组文物的组合形式集体亮相。譬如唐代的女性服饰,就集中展示了一批穿着各种服饰的女性陶俑,可以对照了解当时妇女所穿的常服、仕女礼服、半袖褥服、仿波斯式、袒胸式等服饰文化,另一个展柜里还集中展示出各种陶制的女性发髻,人们可以了解唐代妇女的云髻、长乐髻、百合髻等发式。几个组合展览看下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唐代女性时尚生活的再现。
在展厅,还有大量的国宝重器等待观众去发现,例如在原始文明中就有顺山集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灶”,先秦时的郢爰金光灿灿,汉代的银缕玉衣和错银铜牛灯都是南博的镇馆之宝,六朝时的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堪称国宝,南唐二陵出土的人首鱼身俑让人浮想连翩,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拼成的拱门五彩斑斓……穿行在展厅中会不时发现惊喜。
史前世界很“骨感” 五个标本室很震撼
除了江苏历史展之外,有人类之前的化石展和标本陈列室,也是南博与众不同之处。
化石展中全部是史前动物的化石,最高大的要数中国最北的黑河出土的猛犸象,高达3.8米,有两只弯曲的长牙,最温情的要数一大一小怖盗龙化石,看起来像是母子俩,此外还有海百合、大角鹿、东北野牛等。它们展示的,是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状态。博物馆历时三年斥巨资从各地收购来这些动物标本,让文明史更加完整的同时,也对公众、特别是小朋友更有吸引力—原来博物馆不只有坛坛罐罐,还有这些好玩的东西。
此外,新石器、商周、汉代、六朝和唐宋时期的5个标本陈列室同样震撼,室内的四壁上,从地面到屋顶密密麻麻地摆放着陶瓷类的上千件文物标本,颇有视觉冲击力。文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文物有的是精品,有的是专家们要研究观看的标准器型,如果按照老的陈列方式可能几十年的展示中都用不到,但做成标本室后,这就好比把文物库房搬到了展馆,不仅观众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物展品。专家也可以现场进行研究。 本报记者 徐 宁 王宏伟
图为布展中的南博。 本报记者 金 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