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0月31日电 3支用鹤尺骨制成的骨笛,日前和它的墓主人一起重见天日,再次表明八千多年前中国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已经能够演奏优美的音乐。
至此,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已达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研究表明,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八千多年前。
新出土的3支骨笛,有一支是5孔的,保存完整。最长的一支长20多厘米,为两孔骨笛,虽然已断为三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统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十分精美。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出土3支骨笛的墓葬随葬品较为丰富,出土有石斧2只,骨镖、骨箭、骨锥10余支,墓主人头部放置了一个制作精美、保存完整的双耳红陶壶。
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介绍说,墓主人身份较高,可能是巫师。在贾湖遗址中随葬骨笛、叉形器的,一般与宗教活动有关。从随葬的石斧、骨镖等渔猎工具看,墓主人并没有脱离生产劳动。
记者看到,已发掘的40多座墓葬中,几乎每人头部都随葬着一个陶壶,有双耳壶、折肩壶、圆腹壶、扁腹壶和带流壶十几种。
张居中解释说,这是贾湖具有特色的埋葬习俗——“一人一壶”,可能陶壶是当时的生活必需品。30年来发掘的几百座墓葬,基本都是这种情况。有一次,在整理一座合葬墓的时候,数十人的尸骨和头颅乱堆在一起无法计数,考古人员临时按随葬陶壶的数量统计人数,最后研究表明竟然相差无几。
在另一个墓葬中,记者看到,2支骨箭穿刺于墓主人身体中,一支刺入心脏之下、脊椎之中,使脊椎分离较大,另一支从后背刺入、横穿于脊椎与心脏之间。据专家推测,墓主人可能是在部落战争中被敌所伤身亡,从他头部也随葬有陶壶的情况看,他死后得到了正常的埋葬。
为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做准备,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第八次发掘该遗址,目前已揭露280平方米,清理房基、灰坑、兽坑、墓葬等贾湖文化遗迹数十处,出土石磨盘、磨棒、骨镖、骨锥、陶器等文物数百件,有一些遗迹和遗物还是首次发现。目前,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