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日讯 10月31日,作为第五届乐山大佛旅游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的乐山大佛考古调查成果发布会在乐山城区金海棠大酒店举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宁坚出席发布会。
今年是乐山大佛开凿1300周年。为全面了解乐山大佛及周边区域文物的基本情况,为乐山大佛保护、利用提供依据,受乐山大佛管委会委托,2013年6月至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古建、石窟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乐山大佛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
成果丰硕 为乐山大佛保护、利用提供新的依据
通过考古调查,基本上弄清了乐山大佛遗产范围文物的分布状况,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文物资源,这对于进一步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和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重要成果。
其中,东汉至蜀汉时期的崖墓调查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次调查在乐山大佛及其周边区域发现5处崖墓群,崖墓总数1068座,其中具有画像雕刻的崖墓126座。遗产范围内崖墓分布密集、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反映了四川东汉至蜀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通过本次调查,不仅完善了乐山地区崖墓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入的剖析东汉至蜀汉时期“儒、道、佛”思想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此外,本次考古调查活动对于乐山大佛佛前建筑的考古调查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此次调查中,调查人员在佛脚平台发现唐代的柱础洞遗迹。柱础洞主要分布在大佛两脚之间和两脚外侧,柱础洞内包含有大量最晚到明代的瓦片、瓦当、琉璃瓦等物,说明最后一次被毁的时代应在明代,这为乐山大佛佛前建筑和大象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乐山大佛迄今为止 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考古调查
此次考古调查活动由乐山大佛景区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2013年6月1日正式启动,9月底完成野外工作,历时4个月时间,是乐山大佛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入最多、科技含量最高、取得成果最丰的一次考古调查活动。
考古调查采用传统考古调查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如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文物医院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对乐山大佛及周边约4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地考古调查、勘查和测绘,进一步摸清了乐山大佛遗产地文物分布、数量、类别、特征和文化性质等。(伍策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