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19日电(上官云) 近日,经过国内多位专家考证,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杨广墓。就在不久前,唐代“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墓也在陕西咸阳被发现,这两座墓葬的发现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两座大墓墓主身份的确定以及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诸多历史记载得到印证,公众期待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能够解开有关这两位历史人物更多的谜团。
上官婉儿墓、隋炀帝墓被发现 凭出土文物确认身份
日前,据媒体报道,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权威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此墓在发现之初曾引发质疑,有人认为墓志谥号、年号用法都存在问题,按照古代陵寝制度,皇帝陵基本使用金匮玉册用于记录皇帝政绩。如果这是帝陵,“墓志”的出现便显得有些反常。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在今年11月16日举行的论证会上,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情况。专家称,墓内发现的两颗牙齿,经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的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藉此可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除去墓中发现的两颗男性牙齿及一具女性骸骨外,隋炀帝墓还出土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为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最高等级的实物。
在今年6月份,据媒体报道,陕西咸阳发现一座带有5个天井的唐代墓葬,后根据出土墓志记载,确认该墓墓主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即唐代女政治家、诗人上官婉儿,葬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八月,墓志多为溢美之词。上官婉儿墓出土文物很少,仅为唐代常见的陶人陶马等物。有人质疑为何墓中未发现骸骨,对此,专家推断,上官婉儿因罪被杀,这可能是她的“衣冠冢”。据悉,发掘工作结束后,上官婉儿墓或许会被“回填”。
两座墓葬的发现可印证诸多历史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名人因为一生经历奇特、死后遗骨不知所终而在史书中留下诸多谜团,引发后人的好奇心。此次,上官婉儿墓与隋炀帝墓的发现印证了诸多历史记载。
上官婉儿,这位唐朝的风流才女一生跌宕起伏,她的葬身之地曾引发各种离奇猜测。今年9月,陕西咸阳发现的唐墓确认为上官婉儿墓,最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是甬道出土的一方墓志,证明上官婉儿死因与文献记载一致:公元710年死于唐朝政变,终年47岁。墓葬发掘情况表明该墓曾严重损毁,有专家认为,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此外,随葬品稀少,或许与上官婉儿死后匆匆下葬有关,这也与历史记载相同。
而此次隋炀帝墓葬的确认,则为世人解开了隋炀帝下葬之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巍称,根据已识读的墓志可确定隋炀帝的下葬时间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根据对墓葬一号墓与二号墓的发掘,也可以断定隋炀帝死后至少下葬过4次,最终与萧皇后合葬。据王巍介绍,隋炀帝墓葬规格并非唐代最高,仅可称为“帝墓”,这主要表明了唐代统治者对亡国之君的态度。
复旦DNA检测研究或助力考古:有望解开更多历史谜团?
一般来说,当发现一座不知名墓葬时,考古专家会通过墓葬本身的信息结合史料进行推断。比如包含墓主姓名(或其他称谓)的墓志铭、印章和器物铭文等,墓葬结构和随葬品的详细情况也可提供一些墓主的信息。再有可结合墓主遗骸提供的体质人类学和遗传学信息确定墓主身份。
以上仅为考古时判定墓主的常规手段,此前复旦大学课题组凭借DNA检测方法确定曹操家族DNA的方法也许能为考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多条证据链互相印证的办法,首先由遗传实验室广泛征集当代曹氏男性基因样本,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接下来对这些重点样本进行了基因全序列精确检测,最终发现,曹操很可能并非历史中所说的丞相曹参的后代。
随后有专家撰文指出,复旦大学该项研究的难题在于如何确定现代人样本与古代祖先的关系,而这可能导致结论偏差。但应看到,该课题至少证明了若干曹氏家族之间具有相同遗传特征,这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古代祖先,这是靠考古挖掘、族谱考证难以完全确证的结论。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成员之一严实亦表示,现代人类学实验室一直在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全世界的民族起源和迁徙问题,他们的工作证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用DNA可以解答史前和历史上一些没能被历史、考古学等学科解答的问题。或许,复旦大学公布的推断曹操家族DNA的检测方法能够助力考古研究,为人们解开更多的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