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冯维静)近日,水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专家咨询座谈会暨北京水文化保护与发展学术交流会在通州区举行。笔者从会上了解到,自2012年7月起,该区水普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第一次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普查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水文化遗址考察,发现了184处重要水文化遗产。
自2012年7月起,通州区水普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第一次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通州区水普办依托第一次水务普查现有机构及设备,对本区内的水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分析,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年多的时间里,普查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水文化遗址考察,发现了184处重要水文化遗产:“牛牧屯护坡遗址”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据说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漷县镇苏庄的大运河滚水坝遗址”,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填补了从通州段到天津段古代大运河水利设施记载空白;“张家湾的古码头遗址”,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所建,曹雪芹祖父曹寅在张家湾城南门花枝巷设本银7000两的当铺,表明了张家湾运河客船码头的历史……此次调查出的水文化遗产分为工程类65处、管理类60处、非物质59处。
水普办在全区范围内还开展了广泛宣传。以乡镇水务管理单位为基础,落实到村级单位,收集水文化遗产线索;通过多种媒体,在全社会开展征集活动,最大程度地吸引市民对运河文化的关注与支持,扩大水文化影响力,力争最大程度获取有价值的线索,努力做到不忽略,不遗漏。
另一方面,区水普办还积极与区委宣传部、区文委、区文物管理等部门沟通,并邀请北京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及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及区内文物专家等共同参与,专业指导,通过深入探究本区水文化遗产的年份、内涵等,确保信息精确完整,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下一步,区水普办将继续完善并出版调查成果,与全社会共享。同时,计划与区旅游部门合作,编制《运河文化旅行探访指南》,并探索如何把水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与建设之中,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