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商人黄怒波与挪威一家博物馆达成的协议,他将捐款千万修葺该博物馆,而作为回报,一个多世纪前被前挪威骑兵军官收藏的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定于今年秋季重归故里。昨天,黄怒波本人与挪威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KODE博物馆)均向北京青年报证实了这一消息。而圆明园研究专家表示,这批圆明园石柱若真能回归,将是继去年兔首和鼠首后,目前最大的一批圆明园回归文物。
捐款用来修葺中国藏品展位
《纽约时报》报道称,根据2013年12月达成的协议条款,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将向这家挪威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990万元人民币)。黄怒波最出名的事迹是曾试图在冰岛买地兴建高尔夫球场。
作为捐赠的回报,这些石柱将于今年9月被送回中国,并放在黄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学展出。北大还与该博物馆建立了一个学术合作项目。
曾任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埃伦德·赫耶斯滕说,黄怒波的捐款将为博物馆修缮其中国艺术藏品展位计划提供一半的预算资金。
中国文物曾被窃
据赫耶斯滕称,博物馆在就如何管理馆内的中国艺术藏品展开了漫长讨论后,作出了这一决定。“多年来,博物馆由于空间的限制,一直只能展出21根石柱中的7根,”赫耶斯滕说,“我想,如果我们不能在展览中全部使用,那么人们应该可以通过其他机会观赏到剩下的藏品。”
2013年1月发生的一起盗窃案造成了严重破坏,当时窃贼从中国文物藏品区偷走了20多件文物。这是该馆中国收藏品在近年遭遇的第二次被窃,并导致了展览的关闭。
协议中,归还文物的时间原定于今年6月,但由于挪威的夏季假期原因,被调整到秋季。
收藏者曾为中方对日作战
这些石柱是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收藏的2500件中国艺术品的一部分。博物馆中的中国艺术藏品是约翰·威廉·诺尔曼·蒙特在1907年至1935年间捐献的。
据悉,尽管蒙特的名字在挪威、甚至在他的家乡伯尔根都默默无闻,但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来自他的捐献。
蒙特行伍出身,起初是挪威军队的一名骑兵军官,他在1886年前往中国,供职于中国海关。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为中方作战,并被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的袁世凯任命为副都统。他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2500多件中国文物。不清楚他是怎样获得这些文物的。
挪威的一次示好行为?
《纽约时报》分析认为这是挪威方面在中挪两国关系不佳时期的一次示好行为。不过,赫耶斯滕和黄怒波均表示,这一协议没有任何政府的背景,也不是一次“政治动作”。赫耶斯滕说:“如果有什么积极的影响,那么固然很好,但那并不是我们的目的。”
《纽约时报》称,与英国和法国一些博物馆中的中国藏品比起来,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并不算最多。挪威外长布兰德去年10月曾表示要优先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不过中国方面没有相关表态。
该报称,自从挪威与中国关系不佳以来,挪威国内一直有声音认为“挪威付出的经济成本太高”,应该与中国在更多方面发展良好的关系。
文/本报记者 岳菲菲
黄怒波:捐款换文物是纯粹个人行为
北青报:目前,已经确定对方会归还文物了吗?还有无变数?
黄怒波:根据已经签订的协议是这样的。但是,毕竟文物尚未归国,希望等到“瓜熟蒂落”时,再向外界公布更多细节。
北青报:这是个人行为吗?
黄怒波:那当然,纯粹是个人行为。
北青报:为什么想到要向这家博物馆捐赠,让其归还文物呢?
黄怒波:出国的时候,碰到这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文物。遇见以后,很自然就想到要做这样的事情。被抢走的东西,尤其是代表着民族一段屈辱历史的圆明园中的文物,应该被带回到中国。在2013年1月一次文化活动上,与赫耶斯滕见面并同意资助博物馆。
北青报:与博物馆方面协商起来有困难吗?
黄怒波:不困难,很简单。在我首次看见这些文物时,博物馆方面也发现了我的难过,双方言语之间对此进行了探讨,对方提出可以归还。为此,我去年往返两地近十次。不过,对方的态度很好。最后,一致通过让我很高兴。
北青报:博物馆为何会愿意归还?
黄怒波:博物馆表示从道德层面大家都知道应该归还中国。不过,博物馆也有压力,那就是欧洲其他国家博物馆怎么看。
北青报:北大方面在这次捐赠中扮演什么角色?
黄怒波:北大组成代表团飞赴挪威,由副校长带队,文物鉴定人员也一同前往。
北青报:您如何评价有说法认为不应该过度高估这些文物的价值?
黄怒波:圆明园的文物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现在中国强大了,它们应该在中国,应该提醒人们那段历史。
文/本报记者 岳菲菲
圆明园专家:石柱代表乾隆时期最高雕刻技艺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谁收了圆明园》作者刘阳表示,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保存非常完好,代表乾隆时期石雕的最高技艺。一旦圆明园石柱回归,将是继去年兔首和鼠首后,目前最大的一批圆明园回归文物。
圆明园石柱为西洋楼建筑群石构件
据刘阳介绍,圆明园石柱应位于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始建于乾隆中期。7根石柱分别高1米,属于养雀笼、谐奇趣、海晏堂和方外观等西洋建筑外侧镂空扶手之间的石构件。据刘阳推断,这些雕刻精美的石柱应该是在圆明园被焚毁后,被人用马车运出圆明园的,但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后被挪威骑兵军官蒙特购买,乘船运往挪威。
北青报记者获悉,与这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中类似的一些石柱目前在圆明园西洋楼景区遗存的石构件中还可以找到,其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雕工代表了清代乾隆时期的最高水准。虽然这批石柱回归后将存放在北京大学,但相关专家建议最好在西洋楼遗址原址摆放,以体现文物的原貌。不过,至北青报记者截稿时,圆明园管理处尚未对此做出回应。
博物馆一层几乎全是圆明园文物
“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刘阳称,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远瀛观铜版画,从中可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圆明园归还文物目前仅七八十件
历史上圆明园经历过三劫——分别是火劫、石劫和土劫——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属于火劫。此后若干年,不少石刻文物陆续流失,这是石劫。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民又在遗址的土堆上种起了庄稼,这是土劫。
刘阳调查发现,流散在外的圆明园石刻文物,六七成集中在北京,基本都是单独放置,包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翻尾石鱼等。但在圆明园海量的流散文物中,归还的较少。截至2013年8月,一些单位、个人仅捐赠了七八十件圆明园文物,全部为石构件, 如石鱼、石凳、石桌等。(图为挪威人蒙特)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回应
北大:正研究展出具体时间地点
“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好事,我们乐助其成。”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朗昨天回应称,这批海外民间藏品能在北大得到专业性的维护,不仅将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也有利于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至于展出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目前北大正在研究中。此次黄怒波与挪威博物馆的民间合作,是他们一如既往促进文化交流事业的善举。
文/本报记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