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金存 文/图
在利益的驱使下,盗墓贼神出鬼没,我省一些古墓频频被盗。省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因种种原因,那些散落于荒野的古墓正面临保护难题。
古墓频频被盗
一些珍贵的文物藏于古墓中,带着精良设备的盗墓贼往往铤而走险,四处作案。
去年10月18日16时许,渝水区鹄山乡一山头,一伙盗墓贼开着小轿车,正用仪器探测文物,路过村民发现后赶紧报案,警方出警将其抓获。据了解,盗墓贼“挖宝”的山头为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座古遗址山,地底的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然而,更多的古墓则没那么幸运,被盗挖后,遭遇毁灭性的破坏,其中文物被洗劫一空。
去年9月,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公租房工地上,发现一座典型的汉代古墓,遗憾的是,古墓已经被盗。
无独有偶。去年5月7日,共青城发掘一处东汉古墓,同样发现曾被盗挖过。值得庆幸的是,经专家抢救性发掘清理,共发掘出残存的大小陶罐4只及2件锈蚀严重的铁器等文物。
一个月后,即去年6月20日,南昌经开区白水湖管理处南坊村发现一座距今一千多年的古墓,有被盗痕迹。
南城县万坊镇周坑村一处发现干尸的墓葬也被盗墓贼光顾,当时盗墓贼在盗墓时发出的动静,惊动了正在山下农田里插秧的村民。村民上山查看时,盗墓贼赶紧逃跑。好在经考证,该墓为元代一般墓葬,并非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部门登记的文物。
盗墓贼几乎无孔不入。去年2月21日,几名工作人员在南昌湾里区原江西防爆电机厂内一片荒凉的山坡进行勘查测量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去年3月13日,南昌市博物馆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初步判断为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墓穴。遗憾的是,两座墓穴刚被盗墓贼“光顾”过。
去年中秋节期间,在南昌新建县厚田沙漠发现距今一千多年的古墓,遗憾的是同样被盗。
南昌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德林多次对被盗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据其介绍,去年,仅他们知道的就有4处地方总计8座古墓被盗。
省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没有全省古墓被盗的确切统计数据。但仅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古墓被盗现象频频出现,值得重视。
保护需多方形成合力
尽管我省文物部门对古墓保护非常重视,但藏身于荒郊野外的古墓,因种种原因正遭遇保护难题。
赵德林认为,眼下,文物市场交易活跃,一些盗墓贼欲通过盗挖古墓走私文物,以实现一夜暴富的美梦。而近几年,变味的收藏热在有意无意中为盗掘走私文物火上浇油,成为文物犯罪的一大诱因。其次,古墓地处荒郊野外,盗墓贼作案时难以发现,而限于资金等原因,又不可能派人看护。
事实上,年代久远后,一些古墓已平复,村民也根本不知道地下藏有古墓。而盗墓贼凭着先进的仪器设备一探便知。南昌市一名文物考古者分析:“一些盗墓贼可能来自文物大省,他们对古墓的判断非常专业。”
从我省警方破获的案件来看,盗墓分子已从原来的“散兵游勇”状态,发展为具有一定专业经验的团伙组织。
省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对于等级较高的古墓,一般都实行重点保护,而等级稍低、未被列为保护对象的古墓,则容易被盗。
据悉,我省对分布田野的古墓保护一直很重视。在文物普查中,凡是达到标准的都予以登记,对保护价值高的古墓都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维修的则要求当地政府安排资金维修。而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古墓则建设成教育基地和旅游基地。发现古墓被盗,村民可向警方报案,文物部门认为需要抢救性发掘的都予以抢救性发掘。
在古墓的保护上,我省有的地方正进行有益探索。鄱阳县油墩街镇乾湾村莲花塘和百花塘附近的莲山汉墓群,在遭到部分破坏后,鄱阳县文管部门和当地村委会签订了保护协议。文管部门在村委会设立保护站,成立护墓保护组,成员由当地熟悉墓地情况、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负责日常保护。对自行抓获盗墓人员给予重奖。
而新建县铁河乡西南处的古墓群也得到了很好保护。1987年,铁河古墓群就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汉代古墓群,早在2010年,新建县博物馆就将铁河古墓群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推荐。
去年5月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其中位于新建县铁河乡的铁河古墓群榜上有名,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范畴之中。
文物专家表示,目前,国内走私、收藏和投资文物的热潮,刺激了盗掘古墓、贩卖文物案件的高发。此类犯罪多是高科技、流窜作案,文物倒手的速度又非常快,追赃也面临困难。为此,在公安机关坚决打击盗卖文物的同时,也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社会监控网络,不要给盗墓者留下销赃和获取暴利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