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赵建兰
2月20日,一则关于“我国发现地球微生物新种:兵马俑芽孢杆菌”的失实报道,让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再次“热”了起来,人们在谴责个别媒体未经核实就刊登虚假报道的同时,更想知道的是,究竟何为芽孢杆菌,它的存在会对兵马俑的保护带来哪些影响?秦兵马俑目前的文物保护现状又是如何呢?
“兵马俑芽孢杆菌”研究即将出刊
据《光明日报》福州2月20日电,福建省农业科学院20日宣布,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地球微生物:芽孢杆菌属的新种,命名为兵马俑芽孢杆菌。并声称,这一新发现日前已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3期网络版,还即将于3月份在该刊第105卷第3期印刷版刊发。
据了解,刘波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和农业部“948”项目支持下,在世界上首次开展秦始皇兵马俑坑土的芽孢杆菌资源研究,分离到10株芽孢杆菌,采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化学特征、基因型特征和基因系统发育分析、DNA杂交、基因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确定FJAT-13831T菌株是芽孢杆菌属的新种,命名为“兵马俑芽孢杆菌”。有专家称,这一发现丰富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古文化遗址的科学内涵。此前,专家仅在中国南海淤泥和内陆盐湖中,分离发现芽孢杆菌3个新种。
芽孢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孢的细菌,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广泛分布在南极、火山、沙漠、深海、盐湖等极端环境,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人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代谢快、繁殖快、生命力强等特性,能形成强度极为优良的天然材料聚麸胺酸,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流失,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能分解产生有机物质,从而大大改善场所的环境。
样土并非源于“兵马俑1号坑”
对于“发现兵马俑芽孢杆菌”一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总工程师周铁称,该报道从未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核实和同意,且该院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从未建立任何形式的合作研究事宜。
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宣传部部长黄献光介绍说,2010年5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团队,到陕西等地采集土壤中的芽孢杆菌之后,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在走过参观道后,从鞋底刮取一克土壤样本,并将其中的少量用于分离实验,其余大部分样本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在其实验室内。
“兵马俑虽然参观者众多,但想从坑内取走样土却并不容易。”周铁说,参观游客一般只能在护栏外观看,是不允许进到俑坑里面去的。如有研究需要取土,也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经允许后才能进入。
黄献光2月19日在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致歉信中也提到:“他通过与其研究团队核实后才得知,该土土样并非源于1号坑。报道中出现的‘坑内土壤’是他本人未核对研究专家,为避免误解菌株是兵马俑身上,而按芽孢杆菌存活于土壤的常识加注的。”
“不过,此次分离到的10个芽孢杆菌的菌株,9个是目前已有的,仅一个拟似,研究人员经过两年,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鉴定,才确认了新种,之后将论文提交国际同行评审才得以确认。”黄献光说,芽孢杆菌在国际上的命名原则,一般都是用采集地特征来命名,如“地中海芽孢杆菌”,该芽孢杆菌的采集地刚好集中在兵马俑区域,所以专家采用了这个名字,并非主观套用兵马俑来进行炒作。
“土遗址”的保护任重道远
“秦俑坑遗址属于半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这是秦俑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了解秦俑遗址的极佳展品。然而,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俑坑顶部覆盖的棚木已完全腐朽并与土壤融为一体,这也使得秦俑坑的土壤内蕴含丰富的有机物质,此前通过实验,我们也发现了俑坑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存在,不过,具体是哪一种仍需进一步的求证。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存在对兵马俑的保护是有益无害的。”周铁说。
众所周知,兵马俑早在1974年就已经出土,出土后短短13年的时间,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的光环在为兵马俑赢得普遍赞誉的同时,也对兵马俑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国外的石城遗址相比,我国绝大部分遗址都是土遗址,对这类遗址的保护更有必要,但难度也更大。”周铁说,土遗址的保护与其环境息息相关。以兵马俑为例。半地下式结构的俑坑内较为潮湿,以及俑坑展厅大量的人员流动,这为霉菌传播、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环境条件。早在上世纪90年代2号坑发掘之初,博物馆有关人员就对兵马俑坑以及相关文物进行了长期监测,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型文物遗址的霉害预防、治理方法,对全国大型文物遗址的防霉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如今,秦俑遗址霉菌现象已得到有效治理,并长期处于科学、妥善的监管之下。
不仅如此,运用科技成果让“青灰色”的兵马俑恢复彩绘本真,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进行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充分利用了德方在资料信息、仪器设备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援,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彩绘工艺以及损坏机理,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发掘现场的保护工艺,成功地保护了整体彩绘秦俑。”周铁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合作,他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