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黎) 位于宝鸡的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展示方式近日遭到质疑,并受到国家、省、市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昨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接受舆论监督,对发掘遗留墓葬坑展示方式进行了改进。
秦公一号大墓是春秋时期秦景公墓葬,依托墓葬坑建立起博物馆。在经过10年的考古发掘后,出土一套木料保存较好的“黄肠题凑”葬具,墓葬三层台上有环绕主椁室的殉人葬具,部分箱殉木料还有遗存,匣殉木料已不存在,只留下板灰痕迹。
2月下旬,网友拍到秦公一号大墓陪葬坑的棺椁内,放置的人骨被白雪所覆盖。由此引发质疑:“墓坑、展品该不该毫无遮盖地暴露在野外。”馆方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情况作了说明,及时对观众提出的不妥展示方式进行了纠正。
原来,2000年创办博物馆之初,用废弃铁道枕木、桐木复原了80具殉人棺椁,并用石膏复制了20多具人骨,放在箱殉和匣殉内展示。2011年对大墓进行两次保护工程后,墓底部复原棺椁仍按原来方式进行展示,人殉、箱殉展示场景主要是石膏复制人骨,只有少量从取土场捡拾的骨头。
针对质疑,当地文物部门对秦公一号大墓展示方式进行了调研,已作出了改进意见。将进一步提高复原展示水平,改进展示方式,开始编制大棚保护方案,争取资金早日建成保护大棚,解决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展示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博物馆虚心接受媒体和群众监督,在今后文物保护展示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保护展示人性化,确保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