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市委书记杨卫泽在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强调,要充分依托重要的遗址、遗存建设遗址博物馆和相关的主题博物馆,展陈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南京文化这本厚重的大书。
做好“基因测序”,摸清文化家底
南朝石刻是南京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在调研中,杨卫泽来到栖霞区,与散布在田野上、学校中的南朝萧景、萧憺、萧恢、萧秀墓前石刻“亲密接触”,详细了解它们的保护现状。
“朱自清曾经讲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杨卫泽说,文化是南京城市的基因,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就要做到“基因测序”,摸清南京的文化家底。要以十朝为经,以古人类文化、科教文化、佛教文化、古都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红色文化等分类文化为纬,对南京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他指出,南京还有许多名人、名著、名作、名居等,也要进行系统整理,做好文章。
建设遗址博物馆,让文物走出“禁宫”
2006年发现的上坊孙吴大墓,是建国以来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东吴晚期墓葬;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的江宁区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墓室,形制、建构都让人赞叹,但墓室之内空空如也。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发掘的文物都珍藏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
“受限于文物保护与展示条件,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了现场挖掘,将出土文物送到文物库房或博物馆的方式。”杨卫泽说,这种方式并不利于遗产的展陈和文化的传播。因为“物”离开了“景”,也失去了它的部分原真性。
杨卫泽认为,有条件的遗址都应该建立遗址博物馆,既能实现对文物和遗址的双重保护,又能为大众呈现最原始的历史情境,从而让文化遗产能“化”更多的人。
考虑分朝代分门类建立相应主题博物馆
“南京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展示这本书,不是一个博物馆能完成的。”杨卫泽说,对南京的文化遗产,要充分依托大遗址和重要的遗存,建设遗址博物馆和相应的主题博物馆,分时期、分门类呈现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南京历史的鲜活、厚重和丰富。
杨卫泽说,分朝和分类文化在南京都有极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存。如民国的总统府、太平天国的瞻园,佛教的大报恩寺遗址、远古时期的汤山猿人洞、科举文化的江南贡院等。要考虑以这些遗址和遗存为依托,分朝代和分门类建立相应的主题博物馆,充分展示南京各种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市领导周谦、项雪龙、徐宁、陈刚、臧正金参加调研。(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