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怀宇)为了彻底摸清文化遗产的家底,广州将开展新一轮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包括市域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国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昨日,这次大普查中的不可移动文化普查工作开始招标,今后将以普查的结果为基础激励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保护和安排经费提供依据。
拟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金陵台事件后,广州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去年12月6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包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商业设施、旅馆业、坛庙祠堂、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市政交通设施、园林绿地等十大类型300余处建筑成为广州市首批历史建筑。
除了历史建筑外,文化遗产的种类还很多。据悉,为切实保护广州历史风貌和城市记忆,在前四次文物普查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广州市拟开展新一轮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市域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国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根据今年2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历史建筑是指,30年以上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能够反映广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等特征的,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
而未达到文物和历史建筑标准的,由所在地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登记为传统风貌建筑,按照本市传统风貌建筑的相关规定予以保护。
将成为保护经费安排依据
昨日,《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服务》开始招标,价格为150万元。项目招标单位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需要为普查选定一家服务单位,服务内容包括统筹、指导、协调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组织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广州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分布电子地图系统等。
项目拟通过地毯式的普查和查漏补缺,全面摸准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产权管理权归属、保存状况等基本情况,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下一步制订广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以及合理安排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提供依据,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切实保留城市的文化记忆。
招标中要求,要通过野外实地勘查,指导、协调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开展普查工作,对各区、县级市各阶段普查成果进行分批检查、初审、通报工作情况、验收、汇总、统计分析。组织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编制各区、县级市认定成果的普查工作报告、选产、汇报文件制作,编写普查工作简报,汇总普查成果,编制《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统筹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广州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分布电子地图系统,建立健全全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