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梁爽
越秀区北京街在1月18日率先披露了辖内共22处历史建筑名单,其中有11处落在盐运西社区,且都是民居。但对于房地产销售刘先生而言,这是一个“鸡肋”,因为他半年前刚刚卖出的一栋小洋房就在推荐名单中。“屋主买来自己住的,估计会重新扇灰、贴瓷砖,还可能建一个独立楼梯。他自己花钱买的房产,政府部门商量可以,但无权不让他装修改造吧?”刘先生指着周围一片小洋楼,“况且它周围的旧楼早就改得面目全非啦!”
毗邻北京路的盐运西社区因位于清代盐运司之西而得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归国华侨、商人陆续在此聚居兴建小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成为广州名噪一时的“洋楼”景观。
记者近日来到盐运西社区逐栋寻访这11座“准”历史建筑。与社区内大部分小洋楼相比,他们的建筑主体和外貌基本保持原样,没有经过大幅度翻新和整饰,既有青砖楼也有红砖楼。目前,这些建筑内的房屋大多被出租作为仓库或员工宿舍。“贴的瓷片都是新工艺,这也算是历史建筑吗?”居民陈伯指着盐运西正街上两栋“准”历史建筑提出疑惑。
而在盐运西一巷的一处“准”历史建筑前,记者正好遇到前来帮客户办理水电费过户手续的房地产销售刘先生,他在大约半年前出售了这栋3层的小洋楼,听说自己经手的房子或被列为历史建筑,他只强调这是“私人住宅”。“保护了有什么好处吗?这一片旧楼大多数都改掉了,剩下这一栋两栋没怎么动过的,保护下来也是继续住人或者做仓库,跟原来没什么两样。”刘先生说,“如果是一整片及时保护下来,我觉得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