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全市从事文物安全的工作者只有百余人,平均约40处文物古建才有一名专职保护者。日前北京启动的“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将通过文保志愿者对北京的文物古迹开展日常巡查监督工作,使文物保护基本实现24小时全覆盖。
北京文物古迹将迎来首批文保志愿者。近日,北京市启动“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行动由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联合发起,面向北京招募志愿者参与文物保护,首批志愿者将于4月中旬上岗。
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北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完美和谐的古都城市格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为北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北京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向世人展示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北京市文物局统计,北京市辖区内共有不同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包括长城、故宫、十三陵、颐和园、天坛、周口店等世界文化遗产6处,大运河、梅兰芳旧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贝家花园、普照寺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56处,其中不少文物因人手不足而保护不到位。
近年来北京市的文保工作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有部分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如风、雨、电、火等灾害对古迹的损害,特别是很多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由于维修不及时,导致损害加剧;同时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许多古建筑又遭到人为破坏,文物保护受到挑战。
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表示,保护和传承首都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文物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全民的义务和责任。“北京市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旨在发动全社会热爱文化遗产的志愿力量,参与到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中,弥补文保专业力量的不足。
专业文保人员仅百余名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力度,提出了对北京城进行“整体保护”的概念,即对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城市景观线、古树名木等进行保护,这是对北京城进行整体保护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带来了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任务。
遗憾的是,面对庞大的文物古迹数字和艰巨的文保工作,北京专业的文保人员缺口巨大,文保工作力不从心。据北京市文物局执法大队负责人透露,算上市区县文委,目前北京全市从事文物安全的工作者只有百余人,平均约40处文物古建才有一名专职保护者,这样的局面不利于文物保护。
据悉,正在招募的文保志愿者,其主要职责是对服务范围内的文物开展日常巡查监督工作,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文物安全隐患,及时向行动信息平台报告,由信息平台及时向市、区县两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报告,由文物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于平表示,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报名后可就近认领自己服务的文物景点,志愿者就像每天为文物写日记一样,使得文物保护基本实现24小时全覆盖。文保志愿者招募将滚动进行,确保文物古建的保护不出现空当期。首批志愿者将于4月中旬统一佩戴上岗证上岗。上岗证上有志愿者的照片和基本信息,还将设置二维码。二维码将起到防伪作用,避免一些人非法盗用上岗证,随意进出文物古建。
唤起全社会对文物的重视
招募志愿者保护文物,北京已有成功做法。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北京市丰台区就成立了卢沟文物保护队,120名志愿者在卢沟桥、宛平城、抗战馆等重点文物保护景区开展巡查劝导、环境保护和文物宣讲等服务。
卢沟桥和宛平城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馆和抗战雕塑园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个别游客攀爬文物照相、乱刻乱画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速了文物的磨损和破坏。文物保护志愿者发现有损坏文物的不文明行为,就会劝告制止,几年来卢沟文物保护工作效果显著。
目前北京的文保工作,已从重视文物“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点、线、面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北京市对城市的整体规划,也已由过去的以拆旧建新为主,转变为以保护为主。在保护方面,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专家认为,北京开展“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发挥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加强对现有文物的保护、监督,唤起全社会对文化和文物的重视,不失为现实条件下一条可行的文物保护路径。(本报记者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