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上官云) 近期,备受瞩目的故宫博物院在调整票价、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做出改革,院长单霁翔更于日前晒出馆藏180余万件(套)文物的“家底”。29日,单霁翔通过邮件回答中新网记者提问。他表示,故宫这些藏品中有上百万件需要进行修复和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此前拟定的游客限流、分流等方案则已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原则批复,近期便将发布,同时透露,至2015年,故宫开放区域可达65%,届时慈宁宫或设为雕塑馆。
在邮件中,单霁翔还提到了有关故宫珍藏的保护问题、故宫尚存的安全隐患、故宫未来开放区域计划等诸多重点问题,并谈及自己“执掌”故宫两年多以来的任职感受,详述有关故宫未来的发展计划。以下为专访全文:
一、关于故宫内的珍藏
中新网:您此前曾经向媒体透露,故宫在册文物共1807558件(套),珍贵藏品168万件,占全国博物馆系统401万件珍贵文物的42%。如此多的藏品,故宫是如何保管的呢?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所拥有的180余万件(套)文物藏品,有较为完整的藏品收藏体系,其馆藏几乎包含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藏品时代则上 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基本完整地记录了各类文物从萌生、发展到辉煌的文化链。这么多的文物藏品不能一一展示给观众,根据故宫的空间格局 和建筑形式,将瓷器、书画、碑帖、玉器、铜器等不同门类的文物,或以原状陈列,或以常设陈列,或以临时展览的形式,呈献给观众朋友们。
故宫博物院努力改善馆藏文物的保管条件,特别是馆藏珍贵文物的保管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1990年和1997年竣工的一期、二期地下文物库 房,建筑总面积共21900平方米。文物库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分为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空调系统、文物运送系统、电脑网络系统 等,共保管文物90余万件。但也应承认,在实现藏品保护环境的提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类别多、级别高、价值大。其中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藏品对于保管环境有特殊要求。但是,故宫的文物库房使用年代已久,与近年 来一些新建大型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相比存在差距。文物库房的文物柜具、陈列展厅的文物展柜,不能适应文物保管和陈列展览的实际需要,不能有效地密封防尘、防震防爆。需要进行系统地、分批次地更新。为了提升文物藏品保管环境,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我们将分轻重缓急,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中新网:此前曾有报道称,中国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过半,您能不能透露故宫馆藏文物的保护情况?故宫在保护文物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您可否举例说明?
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180余万件(套)文物藏品中,有上百万件需要进行修复和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 损坏状况,亟需建立大型、综合性的文物藏品修复平台,以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院内人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对文物藏品进行全面和持续不断的抢救性和预防性的 科技保护。
此前,通过调查文物建筑保护状况,文物库房藏品保存环境,文物安防技防设备,文物保护科技设施,开放路线观众接待条件,以及端门广场、大高玄殿 等周边环境,发现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接待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的方面相当严重,需要及时加以解决。2012年5月,经过持续、广泛、深入的调研,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化部向国务院提出开展“平安故宫”工程的建议,以彻底解决故宫存在的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 房隐患、基础设施隐患、观众安全隐患等7大安全问题。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事业。2012年7月26日,刘延东同志到故宫调 研并对“平安故宫”工程作出明确指示,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措施,抓紧实施“故宫平安工程”,切实解决防火、防盗、防震、文物库房、基础设施和观众 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文物和古建筑安全万无一失。
2013年4月,“平安故宫”工程得到国务院批准立项,计划到2020年完成。目前,在实现藏品保护环境的提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坚持 开展对地下、地上文物库房的随机抽查,不断完善库房保管工作。对部分地面、地下库房和部分原状陈列、原状库房进行防震保护,并与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共 同研究提高我院文物防震的技术水平。
因为年代久远和保管条件制约,故宫博物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需保护修复,而院内现有的科技修复力量, 无论从技艺门类上、还是人员力量方面都过于单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这些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东城区有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有 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些甚至就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艺人的后代传人。他们可以参与到故宫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逐步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 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七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2013年6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就“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 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博物馆文物藏品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如果保存不妥当,自然会造成影响,但是可以通过积极修复保护措施来缓解和改善。我国应该拥有强大的中国文 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在我国的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中保存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文物藏品,还有数量更为巨大的中国文物收藏在民间,也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 文物藏品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因此,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和修复的巨大需求客观存在。在建设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方面,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 动。故宫博物院应该为此付出努力,勇于承担建立世界一流的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的责任。
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文物库房,特别是地面库房的系统调研,我们更加坚定了建设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的决心。目前,故宫博物院内西河沿文物 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已经开工建设,建成以后文物科技保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精密科研仪器设备的工作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方案中,规 划有大型文物藏品科技保护设施,应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平台,特别是数量众多、体量较大的文物藏品,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系统的 保护修缮。通过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平台建设,一批非物质遗产项目也将得到有效传承,一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特殊技能也将得到弘扬,一批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也 将得到重新振兴。故宫博物院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和北院区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平台的建设,可以共同构成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使故宫博物院文 物藏品科技保护水平站位世界一流,为扭转我国文物藏品保护状况不利的被动局面,实现文物藏品科技保护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另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是实现馆藏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手段,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永续保护和世代传承。故宫作为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在世界遗产监测管理方面做出表率。故宫博物院于2011年率先建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相继开展了室外陈设基础数据采集、室外陈设 材质鉴定和保存状况评估、植物监测数据库、气象数据库、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观众动态监测、白蚁监测、防雷监测、展厅温湿度监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 台建设等工作,涵盖了故宫博物院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等方方面面内容,为故宫博物院更好地改善文物藏品 和文化遗产的保存环境,为及时有效地保护馆藏文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
待2020年,“平安故宫”工程将实现中长期目标,故宫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基本上进入安全健康的状态,院藏文物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的各项工作任 务也将基本完成。届时,故宫博物院亟待修复保护的大量珍贵文物将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保护,呈现出完整、健康的状态,来迎接更多的观众。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将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将重新振兴,更多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大量优秀的技艺人才纷纷涌现,使文物保护科 技修复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这不仅仅是故宫之幸、文物之幸,更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中新网:如此多的“藏品”按照当下展陈速度,您表示,至少需要百年才能全部展览完,请问目前的布展情况如何?单霁翔:故宫(紫禁城)有着极其特殊的文化地位,112公顷的用地和约9000间房屋共同构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空间格局。根据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制,主要设置以原状陈列、常设展览、临时主题展为主的展览格局:
第一类是原状陈列,主要有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以及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使其真实反映前朝、 后寝的原状,再现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历史场景和特定环境;第二类是常设展览,这些展览根据故宫藏品的特点,比如瓷器、书画、碑帖、玉器、铜器等,分门别类地 进行陈列展览,以展示这一类藏品的整体面貌,如珍宝馆(宁寿宫区)、钟表馆(奉先殿)、书画馆(武英殿)、陶瓷馆(文华殿)、青铜器馆(承乾宫及永和 宫)、金银器馆(景阳宫)、玉器馆(钟粹宫)、石鼓馆(皇极殿东北庑)、捐献文物精品展(景仁宫)以及明年即将开放的雕塑馆等;第三类是专题展览,随着故 宫古建大修工程的开展,先后开辟了午门、神武门等展厅,主要用于举办各类专题展览,这些展览建立在院内学者、研究人员长期而扎实的研究基础上,使观众能够 在某一专题上对故宫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明永乐宣德文物展”、“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兰亭特展”等,午门展厅引进过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比如举办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2005年)、“瑞典藏中国陶瓷展”(2005年)、“克里姆林宫珍品展”(2006年)、“卢 浮宫拿破仑一世展”(2008年)、“山川菁英——中国与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展”(2012年)、“印度宫廷的辉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珍 藏展”(2013年)等,成为故宫博物院与世界博物馆界交流展陈的重要地点。
依托丰厚的藏品、扎实的研究水平,故宫博物院开拓创新,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类涉外展览,还经常出借院藏文物支持国内兄弟博物馆举办展览,为全国乃 至世界各地的数千万观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大陆正在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故宫博物院也积极参与其中,对院藏文物再进行精细化、常 态化的清理,完善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总目。例如对院藏23000片殷墟甲骨、42000件明清尺牍、28000件乾隆诗稿、大量珍贵的历代瓷片资料、同样 珍贵的金砖等古建筑文物等进行系统清理,建立更加明晰的文物藏品档案。这项工作从今年开始,预计3年内完成。
按照故宫博物院目前展览的情况,每年约有一万多件藏品能够与观众“见面”,这个数字与1807558件(套)的藏品总量来说确实太少。经过故宫 博物院的努力,这个情况出现了重要转机。一是经过7年的文物清理,文物藏品总目得以向社会公开。二是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也将不断扩大,明年下半年开放面积 将由目前的52%扩大至65%,随后两年将进一步扩大至76%。同时“平安故宫”工程北院区项目中,新的大型博物馆设施正在进行建设,因此更多的故宫博物 院文物藏品即将和广大观众见面。故宫博物院将不断调整展览形式,不断增加展览数量,不断开发数字技术,让越来越多的文物藏品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向公众 传递传统文化的信息。
二、关于故宫相关建设工作
中新网:在此前对您的采访中,您表示“平安故宫”是重点工程,那目前实施情况如何?
单霁翔:根据工程总体方案,“平安故宫”工程的保护对象,一是占地112公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的安全;二是180 万余件文物藏品的安全;三是每年约1500万中外观众的安全。通过“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故宫博物院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火灾、盗窃、震灾、 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基础设施、观众安全等安全隐患。
“平安故宫”工程的近期目标,是争取用3年时间,在2015年,即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时,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 踩踏等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解除其中最紧迫、最危险的隐患点。“平安故宫”工程的中长期目标,是用8年时间,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 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自2013年4月16日刘延东副总理在故宫博物院西玉河基地主持召开“平安故宫”工程现场办公会至今,一年来“平安故宫”工程稳步推进,七个子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各项目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北院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已报文化部,目前文化部正在进一步审核,并协调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意见。西玉河综合业务基地的花房建设工程、周界报警工程已经先后竣工。
(2)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工程已经取得北京市文物局同意该建设工程的意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理的项目规划条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则同意该工程项目建议书。
(3)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完成考古勘探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则同意该工程项目建议书。
(4)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观众动态监测系统、白蚁监测系统、防雷监测系统等于2013年立项,2013年前立项的室外陈设的基础信息采集、室外陈设材质检测与保存现状评估等项目继续开展工作。
(5)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安防系统改造工程2013年完成39处施工,无线通信对讲系统已投入使用。消防系统改造工程总施工进度完成70%;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无缝隙加密工程4月正式开始施工,应急指挥平台工程于4月开始在端门区域进行软件试用,文物藏品全时空技术防范工程完成了项目可行性报告 及方案,警情联动和巡更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进入施工阶段,端门区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改造工程已进入系统试运行阶段;故宫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改造项目进入深化设 计阶段。
(6)院藏文物防震,完成第一期文物防震评估,开展了第二期文物防震应急能力评估前期调研;在陶瓷一级品库、雕塑库、玺印库、配饰库开展防震试点,目前正在库房安装密集型防震文物存放柜。
(7)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除进行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原状陈设文物清洁与保养外,启动与东城区人民政府、苏州 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的合作项目,先后合作成立了宫廷家具文物、车马轿舆类文物、中和韶乐类文物、缂丝类文物、金属文物等5个修复工作室,开展了嵌珐琅漆 器文物修复项目。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工程于2013年12月24日举行工程启动仪式。
中新网:您对媒体说过,明年下半年,故宫开放面积将由目前的52%扩大至65%,您可否简单谈谈新开放的区域主要包括哪些?为何选择开放这些区域?
单霁翔: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不断扩大开放面积,合理优化参观路线,满足观众不同的参观需求。故宫的开放区域由2002年的30%,目前已经增加 到了52%;2015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90年院庆,开放区域将达到65%,届时拟开放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所在的西部区域,慈宁宫设为雕塑馆、慈宁 花园和寿康宫则为原状陈列,还原古建筑的历史风貌;2020年开放区域将达到76%,更加壮美的紫禁城会呈献给观众。故宫博物院东华门保护修缮工程已经竣 工,未来将调整其作为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馆,专门展示壮美的古代建筑群和精美的古建文物藏品。古建筑馆开放以后,人们还可以登上东华门城楼观赏故宫古建筑 群,并开放一段城墙,使观众能够从东华门城楼出发,沿着城墙向南参观,经过东南角楼向西到达午门-雁翅楼展厅,这样大约可以参观紫禁城1/6左右的城墙, 使观众获得难得的文化体验。特别是以往人们只能眺望紫禁城角楼的精美绝伦,将来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一经典文物建筑,还可以进入内部仔细参观。除此之外,还有 一些区域可以创造条件对外开放,例如御膳房在养心殿的南侧,是一组体量较大的古代建筑,目前作为家具文物库房。但是,御膳房处于开放区域,具备开放条件, 同时拥有宽阔的独立院落,可以容纳较多观众参观,因此计划将御膳房开放为故宫博物院家具馆。还有,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可以解决院藏的大量大型珍贵文 物(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及时、大规模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同时把传统文物修复的技艺,也即非物质文化 遗产展示给公众。
现有午门展厅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博物馆界重要的交流与展示平台,整体改造完成后的东、西雁翅楼展厅将与午门展厅组合成为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 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以2800平方米的空间满足多门类文物大规模展示的不同需求。午门展厅成功地探索出利用古建筑进行陈列展览的经验,被誉 为“将高水准的当代设计理念成功融入历史内涵的最新建筑作品”,因而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多年来午门展厅承担了来自国内外的不少 优秀展览,取得良好的声望和影响。但是,午门展厅面积并不大,仅有800平方米,因此在举办大型综合性展览方面受到局限。实际上,在午门展厅的两侧有更大 面积的雁翅楼建筑,每一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两侧加起来就是2000平方米,如果与目前的午门展厅合为一体,就可以形成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 这将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展厅,居高临下,气宇轩昂。古代建筑外观将完全保持原貌,内部则是既具有宫殿建筑氛围,又拥有现代展览设施魅力的空间。午门 -雁翅楼展厅耸立于北京壮美的传统中轴线之上,必将为展览增添无尚荣光,使展览内容更加引人瞩目。明年当故宫博物院迎来90周年院庆的时候,午门-雁翅楼 展厅将气势恢弘地展出“万寿庆典”展,令人充满期待。
端门是观众参观故宫博物院的第一站。以往,观众在导游的带领下,往往沿着中轴线“目不斜视”地匆匆而过,常常忽略故宫里一些壮丽的宫殿建筑和珍 贵的文物藏品。为了不给观众留有遗憾,拟将端门建成一座数字展厅,将传统建筑和数字技术融合起来,采用直观、亲和、时尚的数字展示手段,使观众对故宫博物 院有较为清晰和深刻的“第一印象”。同时,使观众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故宫博物院的基本信息,并且在这里获取即将开始的博物馆之旅所必须的参观辅助服务。端 门是“数字故宫”的建设成果展示基地,故宫博物院用现代技术记录、保护、研究古建筑和文物藏品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在这里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和汇报。
中新网:故宫北院区新的大型博物馆正在建设,该博物馆有何特点?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旨在解决故宫博物院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大量大型珍贵文物因场地局限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保护及院 藏文物展示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传承、展示传统文物修复的技艺,也为腾退古建筑空间及对其及时保养、维修创造条件,在“平安故宫”工程子项目中优先考虑实 施。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文物修复用房、文物展厅、文物周转库房、多学科科学研究用房、宫廷园艺研究用房、科技保护研究中心、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用房、综合配套设施用房、观众服务用房等方面,总建筑面积约125000平方米。
北院区建设项目于2013年12月5日召开北院区规划调整、编制协调会,进行北院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根据规划条件调整方案。根据规划条件,调整完善后的项目建议书已报文化部,目前文化部正在进一步审核,并协调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意见。
其中,西玉河综合业务基地,花房建设工程已于2013年10月9日竣工并通过验收;旧房改造工程于2013年11月1日开工;宫廷园艺研究中心 园林景观工程于2013年11月9日开工;周界报警工程于2014年1月10日竣工;特殊业务用房改造工程已完成设计和监理交底工作。
中新网:5月17日,多家媒体报道,故宫将对客流文物信息全监测,手机将能查观众流量,您能简单介绍下吗?这是否是打造平安故宫的一部分?
单霁翔:2014年5月15日,故宫博物院宣布《故宫博物院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报告(2012年)》(中文版、英文版)正式出版,这也是国内 首个系统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进展的年度报告。故宫博物院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开始于2008年,是“平安故宫”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年的探索 和实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故宫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具有故宫特点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为了宣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检视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技术路线、操作方法以及实施内容的思路,使更多的人了解、参与、监督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决 定从2012年,每年出版一本《故宫博物院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报告》,完整介绍该年度监测工作的规划、项目内容简介、管理制度建设、专项技术报告以及下 一年度的监测工作计划。
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后,当观众到故宫博物院来参观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购票体系实现在参观总量的控制下观众分时段进入,在观众服务中心以及重要 的空间节点处,有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展示设备对院内各区域的观众人数和密度进行提示,以引导观众避开人流密集场所,为观众提供一个有序的参观环境;管理人 员在办公室可以实时监控院内的人流变化,并根据需要启动应急预案,调度现场人员进行出入口放行速度的管理;观众可通过手机,查询各博物馆的参观情况,选择 量身定做的参观方案。
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后,现场的环境、基础设施、文物劣化、保存情况的巡查无需手写记录,现场巡查人员只需通过Pad等移动设备在现场拍摄巡查照 片,填写处理意见,即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数据管理平台,分发至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电子审批。基础设施和监控设备等超过使用年限、设备出现使用故障、药剂快 到保质期等都会由系统自动报警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处置。
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后,文物皆有自己的ID身份号码和报警装置,其非法的接触、移动会及时报警;遗产地安防监控设备犹如火眼金睛,一切盗窃、破坏行为尽在法眼之下。
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后,数据分析系统会对观众流量、文物劣化等进行分析预测,提前预警,使管理更加科学。
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对于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者而言,通过完善的人工巡查、无线传输、传感器实施监控等技术手段可及时掌握各类文物的保存现状、 劣化程度和劣化原因,使我们的遗产保护实现有理、有据、适度。有完整的文物监测与保护信息平台,在平台上,我们可以完整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文物的形制特 征、使用情况、周边环境、位置变更、管理部门分布、病害变化、修复技艺等内容。通过测绘、检测、巡查、记录手段完整存储在平台之上,并由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和关联,为遗产的研究、宣传、保护、管理提供所需信息。
观众动态监测系统已于今年5月份开始试运行,该系统可实时反映故宫全区、太和殿区、御花园区、乾清门区等9个区域的观众实时人数、各通道通过观众人数,并可统计分析与比对任意时间段的观众人数变化,并通过预警方式启动观众人数控制紧急预案。
故宫博物院完整的监测体系预计将于2020年全部建成。届时通过对故宫的人流态势实时准确监测,明确区分最舒适参观、正常参观和最大接待量三个等级,从而引导进入故宫的观众有序合理地参观,引导计划进入故宫的观众合理选择参观时间。
中新网:在之前的咨询会上,您曾经表示,故宫下半年有望实行免费日,您能谈谈这一举措的益处么?可否透露一下这项工作目前的最新进展?
单霁翔:今年故宫博物院召开了两次限流分流咨询会,针对故宫博物院初拟的限流分流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各界建议。目前方案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调整,并已经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原则批复,近期将向媒体和社会公众进行发布。
分流限流的初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一切为了建设“平安故宫”,保证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的安全,重点是“削峰填谷”,特别 是要杜绝日观众10万人以上时可能出现的踩踏风险;二是,一切为了观众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和文化享受,因为不实行限流分流的话,在8万人以上的“人山人 海”中无法获得美好的参观体验;三是,引导并培养更多的观众采取网络预约购票的方式,这不但能减少观众现场购票排队时间,也有利于将来故宫博物院全部实现 通过网络预售门票限定参观人数。
故宫博物院目前全年观众分布严重不平衡,淡、旺季差距十分明显。旺季观众单日参观人数在暑期日均达7万多人次,且曾出现18.2万人次的历史最 高值,而淡季则日均只有2万人次。比如:2012年暑期(7月1日至8月31日)日均接待观众达70318人次,而淡季则日均仅24568人次。所以采取 适当的措施分流限流、进行“削峰填谷”已势在必行。
为缓解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接待压力,保证人流高峰期观众、文物、古建筑的平安,同时为广大观众参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快捷的便利,故宫博物院根 据“平安故宫”工程要求,按照观众参观的特点、两次咨询会的成果,广泛吸纳各方建议和意见,特制订了一系列限流分流措施,具体为3项试行方案——年票方 案、主题免费开放日方案、单日内分流方案。此方案具体操作方法预计在下个月再与媒体讨论、论证,并适时进行发布。
中新网:您可否大致透露下故宫接下来的发展计划?
单霁翔: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观众数量都在千万人次以上,而且不断攀升,给故宫博物院的服务接待和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2012年参观故宫的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比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均高出数百万,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这让近600年“高龄”的 紫禁城和馆藏历代珍宝承受着巨大的安全压力,因此,建设“平安故宫”,保证古建筑、文物和观众的安全,是故宫博物院的使命与责任。故宫既是北京的,也是全 国的,还是世界的;故宫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她从历史中走来,还要健康地走向未来。
2013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平安故宫”工程开始实施的一年。目前,“平安故宫”工程的7个子项目均有所进展。每个阶段性成果的收获,无疑为故宫博物院多添了一份安全,向“平安故宫”又迈进了一步。
故宫博物院未来的发展将围绕四个目标进行,即通过完成古建筑群整体修缮工程和开展环境整治,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通过实施“平安故宫”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实现故宫古建筑群、文物藏品、故宫观众平安;通过完善学术研究中心和建立科技保护平台,实现学术研究成果不 断涌现和专业人才不断汇聚;通过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功能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化职能,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目标一:“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600多年前,在今天故宫博物院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正在进行举国瞩目的大规模建设,1420年,永乐皇帝肇建的紫禁城气势恢宏的落成。再过6 年,到2020年紫禁城就要迎来600岁的生日。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国务院批准的两项重大文化工程都将在2020年完成。第一项是“故宫整体修缮”工 程,这项工程从2002年开始实施,计划用18年的时间,至2020年基本完成故宫古建筑群的整体修缮。第二项是“平安故宫”工程,这项工程于去年4月获 得批准,将历时7年时间,也是计划到2020年完成。
目标二:实施“平安工程”,确保故宫平安
“平安故宫”工程是经过深入调查文物建筑保护状况,文物库房藏品保存环境,文物安防技防设备,文物保护科技设施,开放路线观众接待条件,以及端 门广场等周边环境后,针对存在的一些亟待改善、完善的隐患问题而提出的。2012年5月,故宫博物院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形成“平安故宫”工程方案,并得 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刘延东国务委员用整整一天时间在故宫博物院的开放与未开放区域、地面与地下库房进行调研,对于深化“平安故宫”工程方案提出明确 要求。
“平安故宫”工程的近期目标,是争取在2015年,即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时,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等方面的 安全压力。“平安故宫”工程的中长期目标,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 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目标三:加强学术研究、注重人才培养
故宫博物院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拥有为数众多的研究学者和专业人才,不断产生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科研 队伍面临新老交替。与过去相比,故宫博物院业务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如何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营造有利于学术研 究的氛围,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是实现科技支撑的关键所在。目前,故宫博物院共有专业人员近600名,其中高级专业人员近200名。对于专业学术人才 来说,故宫博物院应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并不断增加亲和力,使更多急需人才加入到故宫博物院的专业队伍中来,并积极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创造条 件。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先后组建了古陶瓷研究中心、古书画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研究中心,及故宫学研究所、考古 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初步形成了具有故宫博物院特色的研究机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故宫博物院于去年10月23日正式组建故宫研究 院,实现资源整合,构建高端学术研究平台。
为了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故宫博物院于去年11月4日正式成立故宫学院。故宫学院也将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开展面向自身、面 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推动文博科研学术发展,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目标四: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这个目标听起来有些奇怪。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以后,不到一年时间,1925年10月 10日,紫禁城就以“故宫博物院”这个名称正式对外开放,已经持续了89年。那么为什么今天还要提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呢?事实上,虽然故宫博物 院的参观人数在逐年上升,但是,今天所接待的观众中,有多少人自身定位为“观众”,又有多少人自身定位为“游客”,恐怕后者居多。相当多观众走进午门时, 认为自己走进的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没有想到,甚至没有感觉到走进了一座博物馆,没有真正成为一名博物馆观众。
故宫博物院将不断调整展览的数量与质量,努力将更多的馆藏文物展现给更多的观众,让大家感受到故宫博物院博大精深的文物藏品和美好生动的文化氛 围。现在故宫博物院每年展出的文物数量将近1万件,有原状展室、常设专馆,还有临时的专题展览,共40个左右,分布在紫禁城各个区域,以多种形式满足观众 参观的需求。目前,在基本保持中路、东西路、外东西路展览格局的前提下,故宫博物院还将不断开辟新的展厅,增加展示文物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展览效果。特别 是将在故宫南部形成陈列展览的“金三角”区域,即以午门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文华殿为主体设博物馆展览群,大幅提升展示文物数量和展览水平,让观众获得 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
三、关于个人
中新网:就您的履历来说,您一直被媒体誉为故宫的掌门人,为故宫的安全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您能谈谈您“执掌”故宫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么?
单霁翔:故宫旧称紫禁城,自明永乐皇帝于1420年建成至今,已有将近600年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后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故 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紫禁城里到处都是故事,充满了历史文化的信息,值得每一位前来的 观众认真品读和体会。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博物馆,有近89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到初创博物馆,经 历文物清点、宝物南迁、回迁,到新时期全面开始博物馆建设的局面,可以说在这不到百年的光阴中,“故宫人”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血汗,才呈现给观众一个宏伟 的紫禁城、一个数目清晰的1807558件(套)藏品目录、一个能够在巨大观众流量压力下保证安全与服务的故宫博物院。这段光阴同样充满了大量生动的故 事、感人的事迹、精彩的瞬间。
我自2012年年初来到故宫博物院,成为一名真正的“故宫人”,可以说,每一天的感受都是新鲜的、紧迫的、深刻的。在不断的走访、研究和实践 中,深刻地感受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细致、复杂和敏感。在推动“平安故宫”工程,全面消除院内安全隐患的努力中,也深刻地感受到“故宫人”的付出和不易。可 以说,故宫博物院开展每一项工作,往往都深刻而多样地交织着“两难”的问题,都需要“左顾右盼”,三思而后行,都需要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加以判 断与应对。
以去年5月4日的“人打钟”事件为例,一名男性观众击碎翊坤宫正殿原状展室的一块窗户玻璃,致使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事后从公安部 门得知该名观众为精神障碍患者,但是这一事件的突发引起社会公众和众多媒体的关注。故宫博物院一方面及时对现场进行清理,以保证第二天正常对外开放,另一 方面在事发后的第二天召开了媒体通报会,公布了事实经过和相关视频录像,并组织查看了事件发生的现场。
在翊坤宫的事发地点,我根据媒体的提问做了四点说明。一是为什么观众能够接近窗户,而没有设立“1米线”?回答因为故宫博物院根据古建筑防火和 保护文物展品的需要,建筑内部没有引入照明光源,因此室内光线比较暗,观众难免看不清室内陈设,所以没有设立“1米线”。二是为什么不安装更加结实的玻 璃,防止人为损害文物展品?回答因为这些窗户上安装的是清末或民国初年原装的玻璃,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按照尽量“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所以没 有对这些玻璃进行更换,事实上故宫博物院已经引进一种“防砸板”,应用于一些展室。三是为什么翊坤宫室内的条案放在窗前,如果远离窗户不就可以避免事件发 生了吗?回答因为当年翊坤宫内的陈设就是将条案放置在此,如果移开窗户,就不是历史原状,就会造成观众误读历史。四是为什么条案上要放置文物,如果没有文 物不就可以避免发生破坏文物展品的事件了吗?回答因为翊坤宫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原状展厅,就必须展示一定数量的文物,虽然文物展品收藏在库房内更为安全,但 是故宫博物院开放88年以来,这是第一次发生此类破坏文物的行为。经过细致地说明,媒体朋友们了解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中的复杂因素,即做好每一件事都存在一 些“纠结”的问题。于是,第二天各家媒体对于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客观报道。
从翊坤宫“人打钟”事件发生之后,故宫博物院加快了防砸玻璃更新的速度,同时启动了高清晰摄像头的无缝隙加密工程,增加了院内安保人员的数量, 对原状展厅展陈效果的改善也提上日程,同时收获了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媒体记者的经验。这件事只是我们工作的一件事情,却延伸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不断 思考、研究,不断进步。
中新网:您可否简单谈谈您上任以来的感受?
单霁翔:刚到故宫博物院,就有很多媒体朋友联系希望采访,但“下车伊始”还没有了解情况、进入角色,就表态发言,怕不稳妥。于是直到2012年2月14日,我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与规划与媒体朋友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流。
有的朋友问我,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准备从哪里烧起?我告诉他,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保护最怕“火”,所 以我一把“火”也没有,好在我的名字里有“雨”,我倒准备好“水”了。做好故宫博物院的工作,首要的责任是确保安全。刚才虽然是开玩笑,但是,我想说明两 层意思,一是故宫的事业是永远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过去已经确定了的事项,也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落实。二是面对故宫这处有着600年历史的文 化瑰宝,面对故宫博物院这座有着89年历史的文化圣地,必须心怀敬意地加以研究,审慎决策各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法,来不得半点浮躁。
必须承认,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因此,我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开始。主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解、熟 悉故宫博物院各方面工作情况。首先分别向各位院领导讨教,了解所分管工作的情况。二是分别到故宫博物院的32个部处进行了走访,体会各个部门的工作环境, 接触在第一线工作的同事,听取情况介绍,讨论当前工作,初步交换意见。三是利用节假日,走访故宫博物院在职和离退休的著名学者、文物专家和历任院领导以及 社会上的专家、学者,聆听了他们的指导和建议,这些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收获很大。四是走访相关单位和部门,感谢他们以往对故宫博物院的支持,并希望得到 他们的继续指导。
通过调研我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们为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深深感受到全体员工对 于故宫博物院的深厚感情。所有这些,令人感动,令人敬佩。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郑欣淼院长和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同仁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克服了很多 困难,无论是制度建设、摸清家底、古建修缮、藏品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还是安全保卫、观众服务、文化传播、两岸交流、科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当然,做好故宫博物院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方面,在一些方面甚至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全国文物博物馆发展的整体形势方面分析,正在面临着从 “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的阶段。在实现文物安全保卫的提升方面,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在“质量提升”的诸多工作中,文物建筑、文物藏品、观众的安全 应该永远放在首位,是最令人担心的头等大事。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群,故宫的文物藏品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故宫博物院又是接待观众任务最 为繁重的博物馆,因此无论安防工作,还是消防工作,都存在复杂性和严峻性,保护任务极其繁重。防火、防盗、防踩踏、防突发事件,这些永远是我们头上的“紧 箍咒”,必须警钟长鸣,对待文物要有“如履薄冰”之感。
中新网:您如何看待故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人曾说,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魂”,您认可此类说法吗?
单霁翔:故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历代宫殿的集大成者,其占地112万平方米,现在保留的古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故宫是我国 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2007年 故宫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8年故宫博物院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不断融合,往来日益频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大量文明成果,在漫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 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具有承古萌新的文化特征。紫禁城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宫廷政治、文化、生活遗迹,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 物院,85%以上的藏品为清宫旧藏,是在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及遗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博物馆。目前,故宫博物院年接待观众总数已达到一千多万人次,成为 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这座112公顷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群坐落于首都的“心脏”,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它蕴含着中华5000年文明,紫禁城承载着近 600年历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文明成果之精品,是绝大多数国内外观众初次来京的必选之地,是访华的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的必经之地,是 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