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服务公众是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而博物馆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近来,许多学者呼吁应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均等化,那么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均等化的概念是什么?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博物馆的重要性,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是国家的事儿,同时也和社会大众息息相关。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也纷纷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的建设,那么都有哪些社会社会力量真正的参与到了博物馆之中了呢?除却志愿者的主动参与,目前理事会在国家重要的公立博物馆中又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采访了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崔学谙先生。
谈到文化服务权益的均等化,首先应明白文化服务权益的均等化到底是什么概念,在崔学谙看来,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文化服务权益的均等化就是大家受文化教育的权力均等化。大家都有受文化教育恩惠的权力和资格,这就是均等化。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奋斗方向,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但同时崔学谙也表示,对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要做到文化服务权益的均等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就是在欧美那些发达国家,也还未达到文化服务权益的均等化这一目标。目前这一理想境界由一些学者提出来,可以作为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而能否达到文化服务权益均等化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由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对于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问题,崔学谙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民众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志愿者是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崔学谙介绍,北京的博物馆志愿者有好几千名,这些志愿者都是一些退休的干部、大学的教授、中学的教师和一些普通职工,他们退休之后自愿到博物馆参与志愿服务,博物馆志愿者是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文物局也提倡博物馆进行一些体制上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建立。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在国外发展的比较成熟,被许多博物馆普遍采用,美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大有可为》一文中称,美国博物馆普遍都建有具备社会代表性的理事会,或理事会性质的组织,作为博物馆的最高决策机构,全权负责博物馆的宏观管理、资产监督和预算审批。
在崔学谙看来,建立博物馆理事会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近年来已经有有一些博物馆正在进行理事会制度试点的工作。在崔学谙看来,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对于博物馆特别是国立博物馆来说,理事会试点实际上只是一个谋士团和咨询机构,而不是一个决策机构。国立博物馆有党委和馆长办公会,这类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情况不同,对于私人博物馆来说,理事会制度则更容易建立和推进。
专家介绍
崔学谙,60年代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在博物馆行业工作了30多年,是我国博物馆行业权威人士。新首都博物馆创始人之一,原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现任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八宝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