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正门处的八个大字道出了这处中国最大科举考场的高规格。鼎盛时期这里有建筑3万余间,考试号舍20644间,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超过了故宫的“9999间”。
8月青奥召开前,这里在建的全世界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将部分开放,举办迎青奥临展。博物馆内的宝贝讲述怎样的科举故事?究竟长什么样?
7300多件征集文物,其中有从韩国、越南收购的。
专家建议联合全国科举文化遗址申报世遗
中国科举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民间征集收购、文博系统征集、采购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征集到的文物琳琅满目,包括相当数量的科举文物真迹。而艺术品创作、科举戏曲影视民俗纪录片等文化类题材也收集了不少。为了增加展品质量,南京还派人赴韩国、越南等采取科举制度国家收购相关文物展品。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科举博物馆已征集到文物总计7300多件,征集到的文物在全国同类科举博物馆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种最全。
“8月1日科举博物馆将进行内部调试,目前正进行布展,青奥会前将开放迎青奥临展。”秦淮区副区长何素玉介绍,由于施工未全部完成,科举博物馆届时只能部分开放。
迎青奥临展可展陈使用的文物有近600件,涵盖了科举考试的方方面面,均经过了修复、装裱,包括殿试卷等各类试卷、状元进士匾额、木雕、石刻、器具以及反映科举考试制度的各类凭证、武举石等重点文物。
据悉,为了达到一流的展出效果,科举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经过方案比选,由台湾刘培森建筑事务所承担,并邀请江苏爱涛、杭州正野、广州集美等国内一流团队加盟参与策划。
多次在央视“百家讲堂”亮相的名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毛佩琦教授建议,借助中国科举博物馆对科举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南京可适时联合全国其他地方科举文化遗址,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串联当代南京人生活的“科举印记”
除了江南贡院,南京还有众多科举文化“印记”:贡院街、秦状元巷、秦大士故居、上江考棚、三元巷、吴敬梓故居等一大批历史遗迹,记录着科举制度的辉煌,也串联着当代南京人的生活。
科举制度虽然于1905年被清政府废止,但考试选拔文官的传统却因袭下来,现在的南京市北京东路41号市委、市政府大院就是民国时期考试院旧址,是当年全国考试选拔文职官员的最高机构。
科举影响世界
日本最早引进了科举制度
日本是最早引进中国科举制度的国家,从公元七世纪唐朝时就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引进科举制度,到本国后取名“贡举制度”,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
韩国科举制度持续930多年
韩国是从公元958年,也就是在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引进科举制度,一直到1894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才废止,持续时间930多年。
越南取消科举比我国晚15年
越南从公元11世纪,即我国宋代时开始引进科举制度,1919年还举行了最后一次全国科举考试,1920年才宣布取消科举考试,相比于晚清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晚了15年。
欧美各国仿效建文官制度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