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7月28日凌晨,位于江北区中马路2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发生火灾。经现场侦察,火灾为教堂建筑群的1层砖木结构主教堂着火,本次事故实际过火面积约500平方米,无人员伤亡,目前,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
火灾频发是文物安全中“第一大险情”
水火无情,古城古镇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火烧连营,危及文物建筑。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 介绍文物安全工作情况时曾表示,火灾频发严重危及文物安全,已成为目前文物安全中“第一大险情”。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 1343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的37%,电气原因占总数的21%,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2010年至2013年,国 家文物局共接报文物火灾事故52起。
仅2013年经媒体报道的就有数十起:3月,云南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突发火灾,烧毁民房 107间;8月,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江口村一团寨发生火灾,造成58户民居被烧毁;10月,中国第一古商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古商城的曾国 藩兵服厂旁一栋古窨子屋民居发生火灾,所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没有受到影响;11月,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的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发生火灾,这座 造型别致的廊桥被烧毁……
2014年文物古建发生火灾情况
2014年年初以来被曝光的文物古建发生火灾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1月11日凌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核心 区变成废墟,烧毁242栋房屋,古城历史风貌严重破坏,部分文物建筑也不同程度受损,财产损失上亿。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是中国保 存的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
1月25日晚,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发生大火,300年历史侗族村寨100余栋房屋被烧毁,当地侗文化遭毁。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
2月17日晚,中国第一古商城——湖南怀化市洪江古商城的一栋古窨子屋民居突发大火,火势 凶猛,浓烟滚滚,多户居民的房屋葬身火海。据相关人士介绍,自2013年10月20日洪江古商城曾国藩兵服厂附近发生大火以来,这座明清时代的古城,短短 4个月已经陆续发生了4起火灾。洪江古商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民居经典之一,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300多栋,总面积 约20万平方米,古商城古建筑门类齐全,包括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作坊、客栈、报馆、烟馆等。
3月31日,一场大火将距今千年的唐代古刹圆智寺千佛殿的屋顶几近烧毁,殿内壁画也有些许 脱落,大火燃烧1个多小时才被当地消防部门熄灭。据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文物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起火原因系监控线路老化引起短路导致火灾发生。圆智寺始建于 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是第七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占地约9000平方米,从南 至北依次为山门、倒座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千佛殿、东西配殿、大觉殿及东西禅房。
4月6日凌晨,云南省丽江束河古镇街尾村65号成都冒菜馆发生火灾,此次火灾烧毁4个院 落,致10间铺面损毁。起火原因初步确定为该菜馆老板将未熄灭蜂窝煤炉置于馆内,引燃周围物品蔓延扩大成灾。束河古镇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 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
5月2日下午,河南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群中的第119号别墅发生火灾,火灾造成119号别 墅屋顶、大部分门窗及地板烧毁,一度危及古建筑活佛寺。鸡公山近代建筑群位于信阳市浉河区鸡公山上,1903年至1949年建造,现存建筑119 处,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28日凌晨,位于江北区中马路2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发 生火灾。经现场侦察,火灾为教堂建筑群的1层砖木结构主教堂着火,本次事故实际过火面积约500平方米,无人员伤亡,目前,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江北天主 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光绪二十五年增建钟楼。建筑面积4846.4平方米。整组建筑由钟楼、主教公署、本堂区及若干信徒宿舍及生活用房组成,结构整齐, 具有较典型的哥特建筑风格。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是现存较早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建筑防火是大事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中,一些古城、古镇、古村违建乱建,堵塞了传统防火间隔和原有消防通道;一些古村寨或文物建筑群远离城镇,缺少消防水源,火灾扑救极为困难;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的不规范,以及电气电路敷设不规范、电线老化、私拉乱接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等问题严重,造成电气火灾事故频发。
在单霁翔看来,古建筑防火是个大事,安全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命线。我国文物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小,其火灾特点总体表现为易发生火灾、易造成蔓延、易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火灾是威胁文物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对文物建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罗德胤教授称,面对火灾频发的情况,相关部门和民众控制火灾的能力也需相应增加,消防设施和管理措施都要积极跟进。火灾是偶发事件,不管是老百姓、游客还是管理部门都很容易忽视这种隐患,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大家容易麻痹大意。谈到国外的成熟经验,罗德胤表示,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在消防方面的要求必定严格非常。这方面欧洲和日本都做得很好,日本的民宿也是以木构建筑为主,消防保护就做得好,除了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还会定期举行消防演练。消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要有足够的空间配置和设备配置之外,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同时还要有系统的全民消防教育。
文物安全保护应严防死守警钟长鸣
今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文物系统部署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与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火灾防控提出了明确意见和要求,根据意见指示,2017年底前将消防内容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程。用3至5年时间完成1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古城、古村寨和古建筑群消防安全工程建设。2015年底前,按照名城、名镇保护范围内接到指令后5分钟内到达的原则,设立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100户以上的村寨建立志愿消防队,社区和100户以下的村寨设立消防点。
文物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火灾频发暴露出古城、古镇、古村以及文物建筑火灾防范中存在着的诸多隐患和问题,希望今后在火灾事故中真能吸取教训,警钟长鸣,严防死守,真正确保文物安全。
(部分内容参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