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绒鸟、金漆镶嵌、宫廷补绣……大栅栏铁树斜街,刚刚修缮完毕的93号老宅院里,摆满了各式各样北京老玩意儿。各地的游客免费进来逛,感受传统文化的别样风情。坐拥众多古建的西城,正在逐步修缮、开放这些珍贵的老院落,总数将达百余处,让它们成为一个个有活力的北京文化展示窗口。
铁树斜街曲径通幽。静谧的午后,推开93号院门,影壁上、回廊里,浓浓京味儿扑面。这儿展示的物件,涵盖北京非遗及民俗工艺的诸多门类,毛猴、兔爷、面人、绒鸟、风筝、草编、木雕、金漆镶嵌、宫廷补绣等,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无一不是精工细作。
负责人蔺炜告诉记者,小院就是以展示、体验、交流非遗及民俗手工艺品为主,公益运营,喜欢或感兴趣的朋友,随时可以来参观交流。
小院刚开不久,粉丝已攒下不少。除去留言簿上签名的南来北往客,很多行家也对它情有独钟。享誉京城的非遗传承人白大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对记者说:“93号院作为民间博物馆,提供民间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
其实,93号院只是这一区域小微博物馆群的先行试点。记者从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了解到,目前,该地区已有十多家小型博物馆处于建设当中。未来,它们都将对外开放,成为传播原汁原味北京文化的窗口。指挥部负责人对记者说,保护文物古建,传承历史文化,最终达到多方共赢,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不止西城、北京和中国,甚至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破解这一课题。而小型博物馆群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是值得探索的一种发展模式。
走出大栅栏一直向西,浓荫掩映下的一处古寺引人注目。那是有着400年历史的长椿寺。如今,寺的一部分已辟为宣南文化博物馆,常年展示着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其北侧还有一处小院,曾为区文化委办公区,眼下已经腾出来,成为西城区的非遗保护及展示中心。这处小院,中央空地开阔,便于搭台,进行皮影等表演类非遗的展示;院两侧的屋子面积小,可以用来做传统手工艺大师们的工作室。
眼下,宣南文化研究会也被引入小院,专家们正在院中潜心修编《宣南鸿雪图志》。这部一拳厚的大部头已出版多年,成为北京文化爱好者的必看书目。随着更多考古文物发掘出来,这部著作到了修编的节点。对宣南历史掌故有研究、感兴趣的市民,随时可以踏进小院,和专家们一起研讨。
同为政府办公场所的琉璃厂火神庙,如今也腾出来。明清时期,这里是京城著名的书籍、字画一条街;今后,喜爱字画的人们可以走进修缮一新的火神庙,交流研习字画的心得。
大吉片内迁建完毕的潮州会馆,也很快会开放。大街边、小巷口,众人围坐对弈下棋,是老北京的独特一景,在曾经的大吉片平房区更是如此。以后,憋着杀几盘过过瘾的朋友,可以走进潮州会馆,在树荫下伴着蝉鸣感受古人曾享的乐趣。
按照西城区文化委的规划,从今年开始,三到五年时间内,全区约360处不可移动文物将得到修缮。未来,粤东新馆、广福观、白米斜街一带老四合院、杨椒山祠、观音寺等将相继开放。焕然一新的老院落,会遵照各自地界儿上的历史特色,重新把失落的文化注入回来:在靠杂耍把戏扬名立万的天桥,就展示八大怪、老绝活儿;在以手工艺品闻名的大栅栏,就展示巧夺天工的手上技艺;于曾经文人扎堆儿的琉璃厂,就展览举子赶考的历史;在老报馆聚集的宣南胡同,则荟萃老报供人抚今追昔……
记者手记
让更多老院落向居民敞开大门
让文物复活,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一直以来是北京着力研究破解的课题。西城在这方面趟出了自己的路子。此前,北京最老胡同——砖塔胡同中的文物古建万松老人塔,就被用作居民的公益阅读空间,可以说为日后的相关案例树立起了好典型。
眼下,国家重点文物安徽会馆大戏楼,也在限制性地恢复其原有的功能,椿树街道红线社区京剧队,每周都可以有一个半天在老戏台上走台排练,既不损害文物,又乐呵了居民,一举两得。
这一经验在全国也有推广价值。就在本周一,国家文物局召开了加强文物合理利用工作交流会。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谈到文物合理利用时,就提到文物利用不能“不够”和“不当”,其中“不够”就包括在文物保护规划、维修方案中对利用的措施考虑不够,应该在适宜的地方“鼓励更多的文保单位办成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参观场所”。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老院落向居民敞开大门,成为一颗颗播撒文化的种子。 记者 巩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