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国大师称号成工美发展绊脚石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国大师称号成工美发展绊脚石

国大师称号成工美发展绊脚石

作者:佚名      收藏聚焦编辑:admin     
高公博 《虚怀若谷》 高公博 《虚怀若谷》 崔磊 《驾驭(二)》 崔磊 《驾驭(二)》

  专题策划/吴聿立 文、图/记者刘丽琴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简称“国大师”)这一工艺美术界至高荣誉近年来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获得这项殊荣的人大都身怀绝技,是行业的佼佼者。然而,也有不少人诟病“国大师”这一称号已沦为追名逐利的工具,阻碍了工美事业的创新发展。

  那么,“国大师”评选对于工美创作、艺术市场是否弊大于利,甚至到了应该取消的地步?且听来自业内专家的分析。

  正

  策展人 葛千涛——

  评选功利混乱 “大师”称号泛滥

  当下,人们对“国大师”这一称号缺乏敬畏心,已逐渐娱乐化、泛滥化,应该取消。真正的大师具备艺术理想、原创精神,是实践者,应在历史积淀中而非评选中产生。目前,中国工艺界缺的不是“大师”,而是有创造力的工匠。

  现在“大师”的评选,参与者都很明白,是非常功利的行为:本该严于律己的艺术家为了名利争得头破血流,甚至部分经营者、管理者也加入,一片乱相。一些行业协会,在市场化浪潮中变成了腐败的温床。现在,“大师”名称特别泛滥,日前我去参加一次博览会,连一些做当代艺术的画家都被冠以“大师”之名。我担忧的倒不在于“大师”们得到了多少利益,而是年青人若将他们看作值得向往和追随的精神导师,那就很危险了。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影响西方甚至整个世界,但靠的不是“大师”而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比如,中国丝绸的智慧,是利用昆虫为人类工作;中国陶瓷的智慧,是让泥土通过化学反应变成美妙的生活用品,这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智慧才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当代的文化就是如何开启人类智慧,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事物。所以,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家们也需要回到艺术本体去思考这些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中国缺的不是“大师”,而是有创造力的工匠,中国应该多一些像德国包豪斯这样的综合性设计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的世界观、国际观的年轻工匠,由他们来承担起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

  包豪斯在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培养全能的造型艺术家。就我所知,上海早年有很多中专、技校,模式很像德国和日本,既有特别好的技术,又有文化上的自觉。我以前学工的师傅,可以和他谈文学、谈艺术、谈音乐,因为他们在学校学的知识是跨界的。他们懂各种材料,而做当代艺术恰恰就是对材料的创新。做陶瓷只懂陶瓷是没有前途的,你还要懂琉璃、玻璃等其他材料。现在的学生,对传统不屑一顾,恰恰因为那些从事传统工艺的人,做出来的不是这个时代的声音,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国际化不够,没有共同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

  知名收藏家 郑华星——

  “大师”已经变味 评选亟需取消

  我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国家对这类“大师”的评选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在一个国富民强、思想开明的时代,身处商业社会,从事工艺创作的人有足够的空间、广阔的市场,国家不需干预太多。否则,“大师”只是争名逐利的工具,甚至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首先,工美大师是历史的产物,发展到现在已有些“变味”。以前百废待兴,评选“大师”作为当时的一种手段,是为了鼓励、恢复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所以当时“大师”的称号是出于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并非获得者都符合“大师”这一涵义。不过,大部分老一辈的“国大师”,淡泊名利,肩负使命和责任,兢兢业业地传承和发展着传统工艺,但这样的人如今已很罕见。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大环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工艺美术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而在评选过程中,没有机构会主动把荣誉给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少不了人为因素。经过“千辛万苦”得到名头,当“大师”的头衔与名人效应、经济利益挂钩时,“大师”这一称号失去了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不再与人品、德性相匹配,变了味的“大师”反而成了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绊脚石。

  其次,在一个开明、开放的社会状态下,手艺人身上唯一的使命就是做出当代有代表性的、能够传世的作品,而不是去争这些名利。不少“国大师”、“省市级大师”,忙于应付各种会议、评比,透支“大师”待遇。很多“大师”,粗制滥造、拼拼凑凑,几乎没有做出什么精品来。

  名利之下,初衷已远。当“大师”的字眼在今天已不是褒义词时,艺术界需要好好反省。

  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崔磊——

  “国大师”是传统文化的血脉而非毛细血管

  我觉得“国大师”称号不该取消,因为这不仅是个人荣誉,还是一代甚至几代手艺人奋斗的方向,更是载入国家史册的荣耀,属于国家文史的一部分,不能因为行业里出现一些问题就“一刀切”。若取消“大师”评选,工美创作者会感到茫然、失望,对中国传统工艺来说也是打击。

  日本把传统工艺的坚守者奉为“人间国宝”,韩国连泡菜都要申请“非遗”,而我们国家为传统工艺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认为,评审过于保守、“大师”没有创新、被市场绑架,这些都不足以成为取消“国大师”的理由,如今需要做的反而是以下几点:

  一、要区分“国大师”和地方评出的“大师”,需要取消的是后者。“大师”不值钱,是因为一些地方协会和民间组织在发放“大师”牌照,国家需控制这些没有资质的机构,不许其“自立山头”、评选“大师”,禁止这种对整个行业“掺水”的行为。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年一次的“国大师”评选,其间因为各种原因中断过,评出的“国大师”并不多。整个民族工艺美术行业真正的复苏、兴旺,也只是经济繁荣以后近10年的事情。评选“国大师”并没有错,这些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传统工艺和依然专注于中国传统美术之人,是国家文化的血脉,而不是毛细血管。他们能生存下来,就是让中国传统文化生存下来。国家应搭建好一个具有学术性质的发展平台,同时告诫某些人,你们要为历史、为中国的血脉负责,不能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伤害大义;

  二、要摆正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用开放的心态看问题。艺术究竟是什么,不要轻易界定和评判。创作依个人喜好决定,创新固然伟大,而坚守传统、坚守手艺人本分同样伟大。每个人的天分、志向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各有各的光辉。即便是现在所谓的传统,在以前也是一些求新求变的人所开拓的;而我们现在的经典,也终究成为过去的传统。一个行业,既要有坚守传统的人,也要有突破传统、融合传统和当代的人,才有生命力;

  三、要处理好商业社会里“国大师”与市场的关系。在商业社会,艺术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理性的消费:不懂艺术的盲目消费,或者是商人炒作、市场乱相。但我们不能鄙视、轻视收藏家,艺术家需要成长,收藏家、玩家也需要成长。就我所接触的一些专业玩家,他们大多年纪轻,三四十岁,见过世面,有想法、有要求、会沟通。被“国大师”忽悠?他们才没有那么浅薄。而从创作者的角度,只有疯子、傻子和偏执者,才能专注于一件事,把手艺做好。成为“国大师”之人,有今日之成绩,虽然有人鱼目混珠,靠人际关系,但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付出数倍于人的艰辛,才能取得。他们大多数不属于经营型人才,许多的炒作其实是商人逐利所为。一些商人为了逐利,故意混淆概念,误导买家。 

  而对艺术创作和市场来说, “国大师”的评选究竟利大还是弊大?以我个人为例,我被评为“国大师”后,一方面一些玩家很高兴,他们会想:我手里有你的作品,升值空间将因此提升;另一方面,个人被摆到一定高度、位置,压力亦随之增加,如果你不能坚持下去,不能越来越好,可能就会有人说你是骗子、江郎才尽。所有真正创作的人,皆怀揣一颗畏惧之心。 

  真正的“国大师”,以独特的视点、审美造就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审美,“大师”称号无论如何都是褒奖。不过,当大众开始关注“大师”的质量,行业里良莠不齐,我们自然需要修正行为,“大师”谦虚内敛一点,别把自己太当回事,那么外人也会把“大师”当点事,回应“大师”以尊重。

  中

  江苏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李斌——

  改进评选机制 废除“大师”终身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荣誉不该取消,但评选方法需要改进,加入理论和学术方面的考量,废除终身制,引入大众参与、网上测评等机制。

  传统工艺通过长年累月的努力,达到一个顶点之后再难突破,但艺术性没有止境,这关乎创作者的修为、学识,同样需要“大师”们补课。而“国大师”近些年来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一,评选大师的过程不严格、不透明,评选结果自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参评的人和专业评委之间彼此认识,属于一个很狭隘的小圈子。据我所知,其间猫腻不少,评“大师”成了拼人脉。而且,“大师”数量评得太多,含金量下降,整个公信力也随之下降。解决这一弊端,可以考虑引入大众的参与,加入网上测评,看看参评人在民众和行业中的影响力如何,并且在数量上严格控制,宁缺毋滥;

  其二,“国大师”终身制也存在弊端。不少“国大师”创新能力不够,还抱着老观念、老传统、老做法,“大师”之名越来越不副实。废除“国大师”终身制,几年进行一次测评,这样做似乎更科学;

  其三,如今“国大师”行为失范,口碑越来越差。“国大师”的水准,不仅要体现在作品上,更要体现在为人上,从行业影响力去评价。“国大师”在名人效应之下进行大量的营销,严重损害了个人声誉,也损害了行业名誉。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酬、讲课、开会占去了大量时间,创作上不再亲力亲为,而由徒弟、学生来做,这种“代工”现象,充斥着各个传统行业。

  不可否认,“国大师”拥有独门技艺,深受市场欢迎,价位高无可厚非,其对整个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但一件工艺作品,其工艺水平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在达到极致、顶点之后,就再难超越,而艺术性,跟个人的学识、见识、修为有关,可以无限延续下去。因此,“国大师”必须在工艺的基础上,达到艺术性的高水准。

  同时,工艺界“国大师”缺乏理论修养,个人的心得很难通过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传给后人。传统工艺美术以前就是一种民间工艺,其制作、传承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父母带子女,口传心授;但放在今天的创作环境之下,“国大师”评定的标准,必须加入理论修养,其作品不仅要在技术上高水准,设计理念上也必须有清晰的思路。

  如果没有评比,一个传统行业能够兴盛发展的话,在行业中、老百姓的口碑中,必定会产生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但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国家为了工艺美术的发展进行“国大师”的评比,初衷是为了引领行业的发展,所以,作为标杆性人物的“国大师”必须在行业当中起到舵手和旗帜的作用。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