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0月8日电 (冯志军 戴文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资深项目专家内维尔·阿根纽8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全球各地都普遍存在着古遗址保护难题,但每个地方面临的保护困境都有其“特色”,目前国际上尚无一个统一的保护标准。
他举例说,比如说水下古遗址和沙漠古遗址的保护对策就不同,多雨地区和干旱地区保护方式也不同。因此,全球各地对古遗址的保护并无现成的“技巧”可借鉴,而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
8日,“敦煌论坛:2014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埃及、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古城遗址保护面临的保护困境进行了探讨。
当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用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阐述了中国古遗址保护的困境。他称,通过对中国南北方近10处典型遗址博物馆条件下古遗址的保存调查发现,保护建筑下的古遗址,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风化问题,而且其病害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又与户外古遗址的情况不太一样。
据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有遗址博物馆近100余座,分布在全国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且这些年来发展比较快。
“遗址博物馆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技术和方法研究。”马涛对目前保护现状深表忧虑,不少遗址博物馆针对遗址和文物本体的问题,进行过主动保护处理,但是几乎没有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缺少对环境、遗址文物本体的监测,没有针对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调控,少数只有针对游客的环境调控。
无独有偶,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建筑师玛达莱娜·阿申莎眼里的非洲绿洲古建筑保护亦陷困境。她说,就西北非洲所有的绿洲而言,当地重要遗址现今面临大气污染、管理不当、疏忽和无人管理等种种因素的严重威胁,消逝的可能性愈来愈大。
“事实上,这种状况在撒哈拉北部是十分常见,从摩洛哥到利比亚,这一区域有着共同的建筑特征,也具有同样的不幸命运。”玛达莱娜·阿申莎强调,这些聚落都是过去古代居民生活的象征和物证,但现在却处于严重的破败状况,人口现在正急剧减少,如此发展恐怕很难恢复到原先的样子。
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教授莎伦·凯瑟认为投入不足是全球古遗址保护堪忧的重要原因。她指出,绝大部分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藏品,尤其是博物馆中的藏品。而在大多数国家,分配给藏品的资源远远超过那些在原址的文化遗产,这种在资源方面的失衡导致了保护研究的失衡。
莎伦·凯瑟坦言,拥有较少资源的原址保护面临着更大的问题。我们在知识、经验、技术、资金、时间以及持续性方面的资源都是匮乏的,所有这些匮乏都会影响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所以应该合理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