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斌
吐鲁番日报记者 买买提·艾克木
9月15日至24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德津市文物局组织考古调查队,在津市开展了湖南首次水下考古调查。通过声呐扫描、潜水探摸,发现古码头、沉船等水下遗迹。
“这是湖南水下考古零的突破,拉开了湖南水下考古的序幕。”9月25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领队张涛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在澧水津市城区段“试水”
在海洋考古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内湖、内河的水下考古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湖北、江西均于2013年完成了初次水下考古调查,受到广泛关注。
此前,湖南水下考古仍是空白。今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出“洞庭湖区域水下考古调查”的科研课题,目的是对洞庭湖区域的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摸底。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选择在津市“试水”,与津市文物局联合,对澧水津市城区古码头一带进行湖南省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
津市东临洞庭湖,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张涛介绍,津市素有“九澧门户”之称,在明清时期是澧水最繁华的码头。
在澧水津市城区段1.5公里的水域内,经过考古调查队10天的工作,发现古码头2处,及沉船一艘,沉船为小型平头船,长12.3米、宽3.9米。
专门租了一艘中国海事船
“相比陆地考古,水下考古要复杂得多。”张涛告诉记者,要在10多米甚至更深的水下进行调查,首先要租船、寻找潜水员,还必须借助诸多电子设备。
此次,考古调查队专门租了一艘中国海事船,并从云南租来全套设备,有水下摄影器材、水下机器人、声呐扫描仪器、水下照明灯、监控仪等。
全部准备就绪后,首先在调查区域内用船载声呐沿河道来回扫描河底,然后对声图进行判读、分析,如果发现有疑似古代遗迹或遗物如古码头、古建筑、沉船等,则用水下机器人遥控调查或人工潜水调查等方式进行确认。
张涛说,由于调查区域水质浑浊,机器人到水下两米就看不清了,所以后来没有用。
声呐扫描后,在河底发现一个类似船只的物体。为了一探究竟,张涛和3位潜水员潜入12.5米深的河底实地勘查。“水底能见度仅20厘米左右,通过探摸,大致弄清了船的形状。”张涛说,船体有大量螺蛳吸附,因船上覆盖了厚厚一层淤泥,无法确定船上有无文物。
明年将开展洞庭湖区域水下考古
张涛表示,这是湖南首次水下考古,收获很多,在河道声呐扫描、声图判读、潜水作业、资料收集等方面的实践,为将来我国河湖区域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通过声呐扫描,摸清了澧水津市城区段河底的地形,对地理、水文等学科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编写此次水下考古调查的工作报告,报送国家文物局批准,再开展下一步工作。明年,计划在洞庭湖区域开展更大范围的水下考古调查,力争通过几次调查,摸清该区域水下文物的分布状况。
湖南河湖众多,航运发达,沿河有较多河港和码头,历代均有大量船舶沉没,此外还因兴建水库,不少沿河遗址、墓葬被水淹没,水下古遗址和遗物十分丰富。
然而,尚在起步阶段的水下考古,受到人才、设备等诸多制约。尤其是人才,目前湖南既懂考古专业知识又能潜水的,就只有张涛一个。水下考古,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