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10月24日电 (记者 冽玮 冀浩凡)记者24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多年对陕西省周公庙遗址的考古发掘和野外勘察,考古工作者累计已发现西周甲骨1.1万余片,其中发现有刻辞者800多片,可辨识文字达2500多个。是中国发现周代甲骨文遗址地点中最多的。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因地处岐山(今箭括岭)得名,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的400多年间,岐邑(也称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东迁后,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进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
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片有刻辞的西周卜甲,经辨识共有55字。随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了周公庙考古队,进行大面积考古调查。
据了解,考古队先后在周公庙遗址的庙王村、庙湾、壕沟、陵坡下等6个地点,出土了西周甲骨1.1万余片。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甲进行了详细清理、拼对、缀合、照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其中800多片甲骨上辨识出刻辞2500多字。这些刻辞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人名、地名、事件等,其中首次推断发现了周文王父亲的名字。
周公庙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种建荣表示,在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中,以庙王村出土的卜甲等级最高,其存放地点的原建筑等级也最高。卜辞内容与“周公”甚为密切。
根据实物,专家认为庙王村出土卜甲的占卜主体是商末周初赫赫有名的周公旦。为下一步研究整个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包括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