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上海名人故居达两三百处 部分将改建为纪念馆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上海名人故居达两三百处 部分将改建为纪念馆

上海名人故居达两三百处 部分将改建为纪念馆

作者:佚名      收藏聚焦编辑:admin     

  丰子恺旧居的困扰折射出名人故居保护的两难境地。何以解忧?唯有调研。

  晨报记者昨日走访了三位文化名人的四处故居(纪念馆),深入了解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这些名人故居有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原样,也有的因历史原因和公寓现状导致无法开放。

  文物管理部门表示,初步统计,上海名人故居大约有两三百处,有40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7处是今年新增的。

  尽管现在尚无条件把所有的名人故居都辟为专门的纪念馆,但会有选择、有重点的选择部分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逐步将其改建为专门的纪念馆。

  [ 数 字 ]

  上海名人故居有两三百处

  上海到底有多少名人故居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据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初步统计,上海名人故居大约有两三百处,大部分都还有人居住在内,极小部分才被辟为了专门的纪念馆。这些名人故居现有4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今年新增了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巴金故居、夏衍旧居、荣宗敬旧居等。”

  “总的来说,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这两年正在逐步加强。”该负责人表示,原本名人故居只重视政治名人,现已注重科学和文化界名人的保护,新增的保护单位,特别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科学文化界名人的故居。

  文物管理部门希望这些名人故居都能单独辟为专门的纪念馆,但是没有财力将其中的居民动迁安置,因此也只能有重点地选择“重要”的名人故居,比如建筑本身已经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位过世的名人曾对上海作出重大贡献,有改造条件的话,逐步将其辟为纪念馆。

  巴金故居

  独门独院,保护有先天优势

  昨天上午,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的黑色铁门开着,门旁竖着中英文两种语言标示的“免费开放”。

  这幢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1955年后,著名文学家巴金就曾居住于此,并在此创作了《随想录》等作品。院门后侧竖着一个指示牌,主楼入口、花园、游客服务中心等都标识得非常清楚。记者发现,巴金故居还有语音导览器,可免费租用。

  走进主楼,左手边的一张小方桌是巴金家的餐桌,每次吃饭时,巴老习惯坐在靠厨房门的位置。“不能拍照。”工作人员轻声提醒记者。为了保护室内的物件,屋子内随处可见“请勿触摸”的标志。有一个房间,还专门陈列了巴老的著作、手稿、生活用品和荣誉证书等。

  在巴金故居,许多家具和摆设都是原物呈现。参观者可以看到一架钢琴,正是巴金妻子萧珊用自己的第一笔稿费为女儿小林购买的那一架,还可以看到一张“最后的‘书桌’”,在那个特制的轮椅横板上,巴金编校完成译文全集,并写下代跋,还写了怀念友人曹禺和郑振铎等文。轮椅横板上,放着一张巴老当年在这张“书桌”前写作的照片,仿佛情景再现。

  在二楼主卧室,两张床上的被褥、枕头都叠放得整齐,床头有照片,屋顶亮着一盏灯,散发着橘黄色的柔光,不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里仍有人居住,主人还未曾离开。“1972年,萧珊去世后,床头一直放着萧珊的照片……外孙女端端曾睡在旁边的小床上,给晚年的巴金带来了很多温暖……”看着此情此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介绍,参观者会情不自禁地追忆起这位文坛巨匠。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巴金故居的东西比较完整,原物很多,这与巴金在此生活了将近50年之久有关。“巴老本人文博保护意识很强,很多东西他都没有丢,保存得很好。”而且,这个庭院独门独院,不存在周边居民受参观者之扰的问题。这些是巴金故居在保护上的先天优势。

  巴金故居自2011年12月1日开馆至今,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日均游客数量达200多人,今年国庆节期间还曾创下一天游客数量之最——1700多人。

  为了使故居保护更加到位,馆方还专门请到文博系统的老师来馆里做培训,教大家许多文物保护的知识。馆方还在附近租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场所,准备建一个专业化的资料保存中心,以便更好地保存和整理巴老的4万多册书籍。

  张爱玲故居

  “谢客令”拒人千里外

  “张迷”都知道,位于静安寺附近、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是张爱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此处,但常德公寓大门紧闭,门上贴着一张白纸,纸上打印着8个大字“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这幢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公寓,从外观看上去应该是有8层。它原名为爱丁顿公寓,又名爱林登公寓,建成于1936年。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

  虽然无法进入公寓内参观,但公寓底楼开着一家“千彩书坊”,吸引了很多人。走进这家书坊,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与张爱玲有关的书籍,店内有咖啡、茶点供应。

  “常德公寓也曾在2005年挂过张爱玲故居的牌,但短暂的两三年之后就被迫摘牌了。”昨天,静安区文史馆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当时挂牌后,遭到一些老学者反对。与此同时,蜂拥而来的“张迷”,也让公寓的住户不堪其扰。基于这两个原因,“张爱玲故居”不得不摘牌,以“常德公寓”代替,做淡化处理。

  张爱玲曾经在常德公寓居住过的两间房,现在都有人居住,整个公寓的其他房间也都有住户。

  不过,“千彩书坊”给张爱玲故居的保护开发提供了另一个思路。现在,书坊里不仅有很多关于张爱玲的书籍,而且还常常会举办和张爱玲相关的讲座。

  吴昌硕故居

  展品“借住”老友宅

  在浦东陆家嘴的高楼大厦中,一幢古色古香的两层砖楼掩映在绿地中。来陆家嘴的游客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里有个吴昌硕纪念馆。

  纪念馆整栋建筑造型古朴,山墙立面、檐口线条处处呈现出西方式的色彩。前后厅堂则布满雕梁画栋,各处落地长窗、槛窗、木门皆精雕细琢。建筑风格似乎暗合了吴昌硕“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的画风。

  纪念馆前半部分辟有吴昌硕生平陈列室和作品展示厅,后半部分则做艺术展览之用,精髓则是中间的“大师画室”部分。它复制了大师当年生活起居的卧室和泼墨挥毫的画室。

  吴昌硕的卧室并不大,长宽都在七步之内,一桌一椅一榻一扇。反观画室,面积几乎是卧室的两倍,一样干净朴素。一张两尺见方的书桌,见证了多少佳作的诞生。书桌边横摆着一把沙发椅,作画累了就可靠在上面休息片刻,“手倦抛书午梦长”。

  看似完美的吴昌硕纪念馆,最令人感慨之处却是吴昌硕本人并未在此居住过。它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浦东人称其为“陈桂春老宅”。吴昌硕与陈桂春是老友,90多年前,吴昌硕为支持陈桂春创办医院,多次在此处创作义卖筹款资助,因此,纪念馆最终能落户于此,也算因缘际会。

  然而,吴昌硕本人的故居与之相比,却显得有些破落。山西北路457弄12号,热闹的七浦路商圈旁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大师的故居便隐藏在这条小路内。油漆剥落的黑漆大门,当年不知有多少晚辈后生登门造访;精雕细琢的门头,虽然现在略显陈旧但仍难掩当年的雍容华贵。1913年,70岁的吴昌硕迁居上海,住进了这所石库门房子,1927年11月6日,老人在此悄然辞世。这14个春秋,是吴昌硕非凡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岁月。不过自吴昌硕的后人1937年迁居他处后,这所石库门房子就成为了“七十二家房客”的栖居地。

  昨天下午,任凭记者把大门拍得手都疼了,也始终没有人来开门。最后,记者尾随一名光头男子“挤”进了12号的后门,才得以窥见其真容。

  楼内十分昏暗,记者打开手机电筒才能看清路并走上狭窄滑腻的楼梯,原本完整的房间已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如果要恢复原样,恐怕不是一时就能奏效的。

  吴昌硕纪念馆有一款匾额,叫“去驻随缘室”,联想到故居的破落、在好友老宅设纪念馆并原样复制,“去驻随缘”还真是现实的写照。在故居无法得到妥善保护且无腾挪余地时,保留原址,再另寻处所仿故居建纪念馆,是否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呢?□晨报记者 徐运 张谷微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