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台湾各县市的古迹和历史建筑,许多大陆游客都赞誉有加。各种文化创意活动的“加持”,让它们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不过,庞大的维护费用让台当局不堪重负,因为实在hold不住,台“国产署”日前宣布,今年起正式推动文化资产标租,希望借民间力量,解决文化资产维护的财政困境。不过,“以租养古”的办法到底可不可行?台学界和社会舆论看法不一。
预算遭删社会不满 台古迹受“夹板气”
台湾各地古迹及历史建筑众多,光是台“国产署”经管的“国有文化资产”就多达80处,包括47处古迹、33处历史建筑,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为了维护这些古迹和历史建筑,台当局每年要花掉数千万元新台币。近年来台当局财政收入不断减少,这笔钱就成为了沉重的财政负担。2013年底,台“国产署”编列的2014年度通案性预算,就曾遭“主计总处”全数删除。
拿不到财政预算,却不能放任古迹变成断壁颓垣,台“国产署”不得不打起了文化资产标租的主意。从2013年开始,“国产署”的上级单位“财政部”提出“国有非公用不动产出租管理办法”修正草案。此举正是为受“文资法”限制的古迹及历史建筑标租作业解套。从2015年开始,台“国产署”经管的古迹和历史建筑,终于可以对外标租了。
不过,不用被卡预算,并不意味着古迹标租就能顺利推行。虽然台当局强调此举可以解决古迹维护的财政困境,能实现“政府”、承租业者和古迹的“三赢”,但台湾社会显然不这么认为。不少社会人士投书媒体,认为台“文化部”应该即刻出面,制止“国产署”标租古迹的“违法行径”,还有人质问“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古迹可以被标租?!”
不靠门票收入 台古迹标租是趋势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文化资产维护系的廖志中副教授告诉导报记者,古迹标租在台湾是一个趋势。因为台湾古迹很少收费,所以依靠门票收入维护不大现实。企业标租古迹后,如果用一定空间来开咖啡馆,这种方式大家并不排斥。
但是,古迹标租并不是万灵丹。廖志中认为,“政府”出资先对古迹进行修缮,然后再标租给财团、企业或是民营业者,相当于一个委托案。中标者如果租下古迹,则要编列出一定的预算来用于古迹的维护。古迹在人潮密集的台湾都会区可以实行得比较好,但在乡下人少的地方,业者标租古迹很可能难以获利。
而在现实操作层面,台湾古迹标租常常会遇到标不出去、或者是以低廉的价格标出去的情况。据廖志中介绍,有些古迹开始标不出去,就一直降价,租金变得很廉价。台北的华山、南港和松山等区域,都有这样的案例。学界也会因此批评“政府”租得太廉价。还有一些古迹,“政府”原本希望能够做成文创园区,但承租业者并没有按照“政府”思路执行。
标租不是唯一选项 鼓浪屿经验可参考
其实,标租也不是古迹维护的唯一方案。廖志中告诉导报记者,目前台湾在古迹维护上,既有BOT模式,也有ROT模式。具体来说,有的是由企业出资修整古迹,经营一二十年之后,再还给“政府”;也有“政府”出资修好,再租给企业,也就是标租。采取标租方式的古迹,“政府”的限制也会比较多;也有把古迹以免费方式提供给艺术家,进行艺术品展示或文艺相关工作,将古迹与艺术相结合,吸引人气,也算是一种维护和经营方式。
这几种方式之中,在廖志中看来,台湾此前的古迹标租尝试并不算成功。因为“政府”往往要先花费巨资修缮古迹,那么企业到底要出多少租金才合理?这个问题一直无法平衡。而且企业能不能获利,往往也很难确保,甚至有可能租期还没到就倒闭了,“这种情况下,善后问题就很难解决”。
相较之下,企业乐捐维护古迹,在廖志中看来是不错的方式。“台北龙山寺就是由宝成集团出资几亿新台币帮忙修复的,但是案例并不多。”廖志中告诉导报记者,反倒是大陆很多维护古迹方法很不错。“我在鼓浪屿看到老别墅里有相关文艺表演,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创造盈利空间,也能赋予古迹更多的文化内涵,延伸了古迹的生命力。”
导报记者 杨思萍 燕子
(原标题:养不起古迹?台今年推“标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