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业内专家认为——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江粤军
近日,“至尚文化论坛·界定与调整”在白云至尚美术馆举行,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画家、评论家梁江及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等,就当下民营美术馆在蓬勃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曾表示,近五年来,中国进入了一个美术馆的年代。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美术馆四百余家,其中民营馆已占三分之一。尽管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却常常后继乏力,其身份界定也一直不甚明晰,甚至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就此,本报记者进一步采访了国内几家知名民营美术馆的馆长,他们与参加论坛的体制内专家一起,共同剖析了民营美术馆的弊病,以期对症下药。
“小马拉大车”现象很普遍
谁都知道,民营美术馆的建立,不是单靠“情怀”就可以实现的。南岸至尚美术馆的馆长许多思就表示,成立一年来,开支非常惊人。而作为广州地区第一家专注当代艺术的公益性美术馆,53美术馆自2010年开馆以来也仍然处于“烧钱”阶段。因此,单靠私人的力量,坚持做一家民营美术馆是很不容易的。而偏偏今天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基本都是靠私人出资运转,这就必然导致美术馆运营经费紧张。北京元典美术馆馆长梁克刚告诉记者,在国内,民营美术馆的馆长通常要“小马拉大车”,用一百万元办成国外花一千万元才能做到的事。
梁江也表示:“建一个美术馆容易,养一个美术馆难。一般而言,投资方都是希望美术馆自身能够‘造血’,慢慢达到收支平衡。即便美术馆自身不能赚钱,起码在其他地方能回收。”对此,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也持相同观点:“很多投资人在民营美术馆建立的前一两年花巨资做展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热情大减,运营经费也大幅减少。”
而导致民营美术馆陷入这种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艺术赞助制度没有形成,社会捐助的风气和机制并未确立,而这跟国家的税收政策又大有关系。梁克刚说:“在国外,民营美术馆获得企业捐赠,企业是可以免税的,而国内在税收政策方面,目前尚未跟进。”
为什么税收减免政策这么重要?梁克刚进一步指出:“国外的民营美术馆,主要经费一部分来自原始出资人——通常一个美术馆都会有一个理事会,是一群有钱人而不是某一家人出资筹建的,理事会给的资金占美术馆总经费的百分之二三十,其他的钱则要靠美术馆的管理团队向社会募集,向企业‘化缘’,或者通过做项目来获得企业捐助。因此,减免税收具有强大的激励效用。我曾听美国MOMA的馆长说,他们一年的经费是十亿美元,其中只有不到三亿美元是理事会提供的,其他百分之六十要靠他们自己募捐解决。另外百分之十的经费来自于自身的设计店盈利、专业性书籍销售以及有偿提供一些收藏顾问服务。”
许钦松也认为西方的民营美术馆有着良好的民间土壤,“民间有众多各式各样的艺术类基金会来支撑民营美术馆开展工作,而中国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民间基金会目前在不断涌现、成长。不久的将来,国家应该会鼓励民间成立文化基金或艺术基金”。
以美术馆之名 行买卖之实
单靠私人出资建立民营美术馆,往往还会导致动机不纯。梁江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有的房地产是以美术馆为噱头进行营销。“为了把房子卖出高价,就在地盘内建一个美术馆,这样整个地产项目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价位也就上去了。说实话,一旦房子都卖完了,这样的美术馆还能不能继续生存,我们都要先打一个问号了。因为接下来美术馆由谁来养,养多久就会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丁亚雷进一步谈到,在国内,民营美术馆和画廊、艺术空间、文化中心等概念经常被混为一谈。他说:“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基本要依托某个经济体来运营的,这就很容易成为某个经济体的背书单位。比如说为房地产公司做背书,成为营销手段;或者为某文化公司做背书,成为其文化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主渠道,扮演着跟画廊相类似的角色。”
事实上,用美术馆来包装地产或用美术馆做画廊伪装的状况层出不穷。罗一平表示,广东马上要成立“美术馆协会”,在摸底的时候,赫然发现不少画廊为了规避商业味道,打消买家的顾虑,纷纷冠以美术馆之名,行买卖之实。“普罗大众不明就里,以为既然是美术馆,画作肯定是对的、好的,价格应该是便宜的,因此心理上的防线被瓦解了。”
卖作品必然突破美术馆伦理?
那么,为何业界专家基本认定民营美术馆不应该进行艺术品买卖呢?参加过很多国际美术馆论坛的梁克刚表示,在西方,大家都认为美术馆也存在着伦理。
“艺术是有专业标准的,如果美术馆像画廊那样可以随便卖作品,那美术馆肯定要迎合市场标准,变成什么作品好卖就做什么展览。由于市场是滞后于学术发展的,而美术本来代表的是人类在视觉方面、思想方面的探索,是一种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如果美术馆跟着市场跑,做市场追捧的东西,就不可能形成独立自主的学术判断,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美术馆。因此,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惯例,美术馆不能卖作品,这样就不会因为经营而去干扰展览的判断和决策。当然,为了增加收入,美术馆可以卖书、礼品和艺术衍生品。”
高鹏也认为,民营美术馆如果是严格在民政部下注册的非盈利机构,是不能办博览会和卖画的。所以,很多民营美术馆会在美术馆之外再设立一个文化公司,运营和管理艺术衍生品,并要像正常商业公司一样纳税。美术馆和文化公司,两者是相互扶持的关系。
按照梁江的话说:“民营美术馆可以很任性,但不能任性到超越美术馆的范畴。超出了游戏规则,那它就不是美术馆了。”
不过,高鹏对当下的一些乱象表示理解:“国内民营美术馆尚处在初级阶段,确实还在摸索中。”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也认为大家对民营美术馆的理解还有待深入、统一,而且公益性美术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进行艺术品交易,只是收益不能作为利润私分,而是要再投入到展览和配套设施上。
个性是民营美术馆的“颜值”
有了立场和坚守,民营美术馆还要做到吸引观众,让大家常进来看看,这也是个有点艰巨的任务。有数据表示,上海地区14家民营美术馆,每年的参观人数总和近一百万人次,还不及上海博物馆一家的年参观人数。
因此,在梁江看来,民营美术馆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突出某方面的特色,才能增加“颜值”,成为公立美术馆的有效补充。像南岸至尚美术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策划出了不少有个性的文化主题活动,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就是一种颇有意义的探索。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也表示,民营美术馆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活跃度,有大量的艺术项目可以让公众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吸引住观众。他说:“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思想家、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提到,未来的是‘甘地’加‘火箭’。‘甘地’是指最朴素、真实的人类情感,‘火箭’指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发展。艺术也不例外,当艺术不能反映最朴素、真实的情感,便不能感动人,人们自然会抛弃它,转而把艺术单纯用金钱衡量。所以,每当艺术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我们都需要停下来,向自己发问‘我们今天的艺术还是曾经追求的那个初衷吗?’‘这个艺术能感动我们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常规的学术展览外,坚持强调美术馆的人文关怀,‘温度、能量、态度’成为2014年不断重复的美术馆主题。”
高鹏同时透露,今日美术馆将在2015年正式提出“未来馆”的概念。这是源于他们对“美术馆究竟是什么”的一个根本性思考。“美术馆发展到今天,这个用于展示作品的公共空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整个社会开始进入新一轮虚拟经济时代,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经济空间里,人们创造着实体经济不可想象的财富。比如,网购绝不是简单把衣服拍张照片放在网上那么简单,它就是一个虚拟的大型商场,建立了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购买关系,这个商场大到可以覆盖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再比如很多社交软件、游戏营造的空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手机摇一摇就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空间中相互认识见面,这种空间似乎虚拟,又真实存在。美术馆一定要提供这样的新公共空间,才会让那些更有创意的艺术家在一个新科技虚拟的平台上自由地创作好作品。”
坚持当代艺术路线的李琼波也告诉记者,这三年来,观众对53美术馆的关注度慢慢提高了。“由于展览较密集,业界口碑不错,加上今天公众对当代艺术的好奇心增强了,人流量还是增加得挺快的。现在每个展览基本都会吸引几万人次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