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打开电视,除了抗日神剧、真人秀,就是各路专家带你去捡漏,不如索性关了来得清净。
不知何时起,原本曲高和寡的文化收藏被请下神坛,变成街头巷尾的文玩珠串。脖子、手腕、手指被各类珠串缠个七荤八素,不戴几串都不好意思出门。这股文玩风潮愈刮愈烈,席卷了整个社会阶层,明星大腕都得来几串,蜜蜡、琥珀、青金、绿松石的身价也噌噌地往上走,文玩商更是在心满意足数钱的同时不断呼喊艺术消费时代来临。
老百姓对文玩收藏热情高涨,分分钟就能为GDP做贡献。这么大的市场,投资商早就看红了眼。电视频道也不能落后,不惜拿出黄金时段教大家捡漏。如果说是正确引导艺术消费,这是好事一桩。然而,染指收藏领域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节目越做越长,味道却越发不对了,说好的文化呢?
正如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所讲,很多电视节目一味追求收视率,迎合大众的需求,呈现的艺术品品位过低,甚至不少都是赝品。最严重的一点就是,节目总是在强调投资回报率,这明显有误导观众的嫌疑。捡漏是那么容易的事吗?
为了增加专业性,电视节目大都会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帮忙长眼。不过有的专家是够接地气的,曾经在节目中看到专家不只帮忙淘宝,还负责帮忙砍价,一嘴的江湖气。对于电视节目而言,这种内容的呈现实在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也能理解,电视频道在网络的冲击下压力严峻,大都有类似“末位淘汰制”的激励机制,为了节目生存不得不努力。据业内人士分析,节目中邀请的这些专家大都是二三线的专家,在节目中出场基本赚不到钱。他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出名,树立个人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有了名气之后,活动邀约自然会带来不小的收益。
当然,有的节目会邀请一些玩收藏的明星出场,让他们用亲身经历为您讲述收藏经。有的明星的确是收藏老手,但有的就不敢恭维了,他们不见得懂得比您多,但名人出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名人效应不但能够拉高收视率,还能引领收藏的潮流,一举两得。
电视频道做收藏节目本无可厚非,但某卫视这么多频道同时做收藏也的确有点夸张。广告、赞助、品牌冠名都是电视节目的创收来源,但除了收视率,如何正确引导艺术消费、如何避免节目同质化才是电视收藏节目的方向和出路。
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把玩手串舒筋活血,图一乐呵挺好,倒手赚钱那是商人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