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超
记者:诸司长,自2012年开始,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已经连续举办3年。您觉得该活动开展后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活动是否会长期举办下去?
诸迪: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自2012年首次推出以来,共推出了各美术馆基于自身藏品策划举办的精品展览98个,展出作品约12800件,观众量近500万人次。3年以来,在各地文化厅(局)以及参与活动的美术馆共同努力下,可以说展出季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看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作用:一是加大了美术文化的惠民,特别是让广大群众分享到了美术发展成果,发挥了美术经典作品的社会价值,有大量藏品是首次拿出来向大家展出;二是带动了美术馆对藏品的收藏、梳理、研究和保护修复,促进了美术馆专业建设;三是带动了社会各界对国家公益美术收藏的关注,带动了向美术馆的收藏捐赠,也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美术馆的重要价值。
展出季活动已经纳入到我们2015年的工作计划中,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研究今年的展出季如何来做。至于是否会长期坚持下去,我认为,由文化部来组织这样一个活动,本身还是为了针对目前美术馆发展中的问题,未来随着美术馆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我们也会从实际出发对工作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
记者:从2013年开始,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纳入文化部实施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得到国家财政专项支持。作为活动发起单位,挑选入展项目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财政上对入展项目有何支持?
诸迪:所谓入选的标准,都是根据我们做这个活动目的来的,这在我们的申报通知上面说得也很清楚,比如首先肯定要以各馆自有藏品为主;另外展览应具有鲜明的学术主题,能够充分体现美术馆发掘藏品资源进行研究、展示和推广的成果。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针对目前很多美术馆展览的展期太短,我们特别要求参加活动的各展览展期不得少于30天。
刚才我提到,3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00万元。我们对于项目的支持情况是这样的:每个纳入每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的项目给予5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补贴各馆开展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宣传推广等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会举行验收评审,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展览,每个展览项目再给予10万元的奖励性扶持。当然,所有的资金都要求各美术馆用于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记者:活动开展3年来,根据记者统计发现,入展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增幅,但是入展项目中巡展相对较少,部分省份一直未得到覆盖。您如何看待这个情况?未来是否会出台一些策划,加强美术馆之间的互动交流?
诸迪:展出季活动2012年有28个展览项目,2013年是30个,2014年实际实施的项目是40个。我们在评选的时候,也不是说刻意要增加展览数量,这个实际上是与每年各美术馆申报的情况有关。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展出季这个品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每年申报项目也越来越多。当然也确实存在你提到的问题。据统计,连续3年都入选了展出季活动目录的美术馆有18家,这说明很多美术馆的展览水平还是比较稳定的。在我看来,有一些省份没有覆盖到是有其客观原因的,比如说有的省份可能还没有国有美术馆,或者只有几家,而很多美术馆的藏品资源也有限。所以借这个机会,在这里再呼吁一下各地应该高度重视美术馆的建设以及加强美术馆的收藏力度。
这几年我们也在尝试一些措施,比如在2014年展出季项目申报的时候,我们提出特别鼓励美术馆藏品资源共享,鼓励美术馆之间的藏品交流展览,鼓励藏品资源丰富的美术馆到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或藏品资源相对较少的美术馆举办藏品巡展,鼓励美术馆藏品展览走进基层。也有像青岛市美术馆、深圳观澜美术馆等到甘肃、宁夏等地去举办展览。还有像黑龙江省美术馆等,展览除了在本馆之外,还有几站巡展。
在目前全国美术馆无论是从分布还是藏品资源等来说都很不平衡的现状下,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记者:在加强美术馆建设和文化惠民方面,文化部未来还有哪些新的计划和措施?
诸迪:这些年来,美术馆事业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美术馆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美术馆格局在进一步完善;同时,美术馆履行专业职能的能力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美术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藏品资源、学术研究、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距离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美术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美术馆行业主管部门,这些年来,文化部对美术馆工作重点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加强美术馆专业化建设,提升美术馆履行专业职能的能力,从收藏、研究、保护、展示、交流推广和公共教育,到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扶持与引导,加强监督与管理;二是在实施美术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大美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力度,加大美术文化的惠民,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美术发展的成果,更好地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三是加强美术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提高美术馆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在接下来的美术馆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提升美术馆履行专业职能的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质量,着力推动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努力推动我国美术馆事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美术馆在美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当代美术创作研究的引导和扶持。美术馆应积极为优秀的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展示和推广的平台,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成长的空间,加强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积极引导和有效扶持。艺术司计划将从今年起逐步推进实施“当代美术创作引导工程”,除了将组织策划举办当代艺术学术研究展览,也计划通过项目扶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美术馆,举办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开展有关青年艺术家的扶持项目等,关注当下的艺术创作状况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生存状态。我们还计划实施对于青年策展人的培养和扶持,希望能够搭建青年策展人与中小规模的美术馆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合作机制。一方面为中小型美术馆提供优秀的展览资源和学术策展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为青年策展人提供实践和成长的机会。
另一方面,艺术司将继续推进和完善近年来实施的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全国美术馆专业提升计划、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培训等相关项目,力求深耕细作、精益求精,提质增效,并将根据美术馆发展的新形势,适当调整相关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增强计划性、规范性,突出指导性和示范性,以便更加系统有效地推动美术馆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比如艺术司将进一步加强美术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计划从今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实现对全国国有美术馆馆长的轮训,同时努力实现美术馆专业人员培训工作系统化、常规化。
另外,我们还将采取措施,鼓励和倡导美术馆在充分挖掘和盘活自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不断创新方式、拓宽渠道开展文化惠民,大力拓展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发挥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美术馆行业建设和管理,研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中国美术馆协会的建立,促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化建设。
◆新期待:
努力搭建藏品交流机制
3年来,每年入选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展览数量逐年递增。但记者查阅每年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后发现,巡展较少,多是各个美术馆自己策划自己举办。作为一个耗费了大量心血而成的高品质展览,仅仅局限于一个地方展出,无法影响更多的受众人群,非常可惜。在《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通知》中,记者看到,文化部特别鼓励美术馆藏品资源共享,鼓励美术馆之间的藏品交流展览,鼓励藏品资源丰富的美术馆到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或藏品资源相对较少的美术馆举办藏品巡展,鼓励美术馆藏品展览走进基层。但是,记者经过采访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限制藏品资源丰富的美术馆到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或藏品资源相对较少的美术馆举办藏品巡展的因素还是非常多的。
“因为借展的话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说,别人肯定最想要我们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和李可染作品,但是在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对方展出场地的硬件条件、安防系统、管理能力、保险费用的承担能力等等。说实话,如果要展出齐白石、李可染的精品,目前国内有些美术馆的综合条件还是有待加强的。馆藏作品跨馆交流肯定是好事,但是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藏品的安全,要注意对藏品的保护,因为这些藏品能完整保存下来不容易,应该考虑传世的问题。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因此,像齐白石的藏品这几年到过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一些综合条件较好的美术馆。”吴洪亮说,“此外,借展的费用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我觉得互相之间做交流展,是比较好的方式,我们和中华艺术宫、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常熟美术馆都有过很多的交流展,但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各个美术馆的发展还是不平衡,很多交流展还未建立起常态的机制。这就是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一直在强调加强管理、增强硬件建设、增加收藏经费的原因之一。”
地区间的美术馆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在短期内也不可能迅速解决,未来如何带动全国美术馆的均衡发展,助力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或藏品资源相对较少的美术馆建设,满足当地人民的艺术审美需求,是一个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来年有更多的“馆藏”作品巡展和交流展出现。
◆新模式:
充分开发馆藏精品资源
美术馆是艺术类博物馆,藏品是立馆之本,收藏和展示优秀的艺术品是美术馆最基本的职能。“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从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展示、宣传推广工作入手,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引导美术馆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利用,并逐步实现美术馆藏品的长期专题陈列。通过“馆藏”作品的展出,加大艺术惠民力度,特别是让广大群众分享到了美术发展成果,发挥了美术经典作品的社会价值,有许多藏品是首次拿出来向大家展出。通过一个个高质量“馆藏”作品展览的策划和举办,许多美术馆履行专业职能的能力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为了每年都能给广大观众带来高质量的艺术享受,北京画院美术馆在策划展览时,除了拿出高质量的“馆藏”作品外,也十分注重展览的学术性和展览形式的创新。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大计划当中会有小计划。每个展览都是很早就筹备起来,我们很看重展览的学术深度,主题、策展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申报项目主题的确立要符合本馆的收藏理念与发展方向。譬如2015年要申报的项目,我们在5年前就开始酝酿了。而2014年我们的获奖项目‘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这个题目早在2005年我们开馆时就定下来了。思考的积淀,研究的深入,是展览举办的前提。通过申报馆藏精品季活动,可以使更多的普通民众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作品,确立美术馆对艺术认知的自我表态,这是一个好机会,也是件好事情。”
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中,各家美术馆立足自身藏品,结合各自定位,加强学术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除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大型综合类美术馆照例推出重磅展览以外,很多美术馆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来凸显不同的叙事视角。
关山月美术馆在实施“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展”时,根据各地实地考察情况,通过不同时间、场地、环境的检验,分析现场和观众的反馈情况,不断对展品内容进行调整,力求每个展览都能因地制宜,并积极借鉴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以改变国内外观众对中国画表现手法单一的思维定势。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副主任卢婉仪介绍说:“我们馆一般每年年初就会把来年的展览计划都做出来。每个展览主题的确定首先由各部门研究之后提出项目方案,再找相关专家论证,最后汇报给馆领导确定上报哪个项目参选。从2015年起,馆领导更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强化馆藏研究,不断深化关山月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课题’,充分开发本馆馆藏精品资源。”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受众,对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公共教育和社会推广的效果考量也一直是文化部对展出季活动项目实施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这一方面要求美术馆除了以详实的美术史史料充实展览,以别致的展陈方式增强观赏性,努力将学术思想转换到展陈空间,呈现让观众看得懂的展览外,还要求美术馆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每年的“馆藏精品展”,浙江美术馆在学术性和观赏性上并重,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览和讲授,让观众了解藏品背后的征集故事,以及藏品包含的美术历史。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向本报记者介绍说:“配合展览,我们会举办一系列的公共教育活动,有艺术分享、学术讲座、美术体验、观众互动等,还有媒体网络的宣传推广,充分实现艺术共享的理念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新要求:
重视培养典藏人才队伍
近年来,随着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文化部组织并开展“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等活动,我国美术馆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各界开始更加关注美术馆。对于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美术馆负责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说:“近年来,国家对美术馆建设的扶持力度逐年最大,美术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类似于‘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这样的项目活动,其着眼点在于规范美术馆的管理运行,提高美术馆的专业水平。因此,美术馆应当更多地从自身建设的角度出发,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落实到藏品征集上,美术馆一方面要拓宽征集渠道,提高藏品质量,从艺术家和捐赠者的角度,做好藏品接收和管理;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做好藏品展示和艺术推广。同时,加大藏品研究,发挥藏品效应,通过深度的学术研究,从文化传统、艺术特性、美术构成等方面,廓清美术的发展脉络。在研究的基础上,配套展览、出版、宣传,体现卓越的艺术成就,弘扬高尚的艺术精神。”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认为要重视美术馆资金的使用,把钱花在对的地方。他说:“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在快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质量,要继续学习,完善制度。由于各地区各馆的发展水平差距大,使得国内统一美术馆管理条例迟迟无法出台。近年来各地都在热衷于建馆,但钱花对了才重要。新建馆要把钱花在美术馆必须的设备上,譬如恒温恒湿、安保系统、库房、灯光设备等等,而不是花在石材墙面或建巨大无比的开幕大厅上。开馆只是美术馆事业的开始,人员的培训、研究展览计划、收藏资金的建立等等需要长期的投入。而不是开馆时热热闹闹,开完了就没人管了。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副主任卢婉仪则希望文化主管部门能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综合业务能力。她说:“回顾三届‘馆藏精品季’活动,在文化部和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领导下,我们不仅在推介、展示手段上都有明显的创新,而且学术研究理念逐步进入成熟、稳定的状态。这仅仅是从藏品展览上升到学术研究的层面。当我们的藏品优雅地在展厅向公众展示完毕,重新回到库房时,典藏人员对其清洁、入库,继续着日常保管工作。库房已成为欣赏、学习与研究结合的复合型空间,也是典藏工作者促进工作的实验室。我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扶持和专业培训、指引,希望文化主管部门更多地关注典藏人员专业水平提高、库房建设这些方面。实实在在地保护好我们的藏品,无论在展厅还是在库房,藏品保护好了,才能更有效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