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本月1日失窃,当时博物馆方面公布15件文物遭窃,包括铜胎掐丝珐琅麒麟、藏传佛教礼器金曼扎、泰国国王王冠复制品等。但已过去十多天,法方始终没有公开遭窃细节或案情进展。
倒是泰国官方与法方接触,再经由泰国媒体披露,失窃文物多达20件,包括泰国国王拉玛四世赠送拿破仑三世的6件珍品。另外,窃贼共有两人,配合作案,作案时间仅数分钟。
案情
两男戴头套作案
熟悉馆内文物位置
泰国文化部长威拉·罗博差那拉说,失窃的6件泰国文物除王冠复制品外,还有一把日式佩剑、一个罐子和一个托盘。
威拉说,他看见了监控视频,视频显示有两名戴头套男子共同作案。
泰国媒体报道,1日清晨6时,两名窃贼破窗进入中国馆,他们显然对自己想要的文物位置十分清楚,他们用椅子砸碎陈列柜玻璃,取走文物。为掩盖痕迹,他们还用消防灭火器朝作案点喷射泡沫。警报响起,但当值夜保安赶到中国馆时,窃贼已逃之夭夭,整个作案时间仅6分多钟。
泰国驻法国大使阿披差说,枫丹白露宫方面正求助于多方破案,包括国际刑警组织,防止文物流出法国。
枫丹白露宫在中国馆被盗后,没有对媒体公开案情进展,甚至至今都不清楚,20件遭窃文物中到底有多少件是中国文物,有多少件被劫掠的圆明园珍宝。
分析
从被盗文物种类
可判断窃贼品位
作为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和馆长,马未都曾亲往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这次中国馆失窃,在他看来,是“人的事儿”。
“现代博物馆技术防护手段先进,实时监控技术完善,理论上说,破解这些技术的可能性很小。”马未都说。
从收藏家的视角,马未都说,这次枫丹白露宫失窃有一些线索值得分析。
枫丹白露宫,这座据说由朱自清译名的法国历代君王狩猎行宫,占地面积达0.87平方公里,比故宫还大。马未都说,在如此之大的范围内,各国珍宝藏馆分散各处,加上安保人员不足,参观人数有限,使得窃贼有机可乘。
从中国馆的情况看,马未都说,中国馆原为国王卧室,面积不大,平时也不开放,闭馆多年。这一点,也可能使中国馆的安保配备不如对外开放参观的一些展馆。
“中国馆内,陈设拥挤,过道狭窄,也就仅供一人通行,我曾经担心自己的羽绒服蹭到宝贝,”马未都说,“馆内东西非常多,仓储式收藏,货架式摆放,不讲究陈设,一个挨一个。”
从窃贼盗走的文物种类看,马未都分析,被盗文物并不是中国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藏品。“从目前公布的3件被盗文物判断,暹罗国王王冠复制品显然不具中国传统对美的理解,而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和藏传佛教礼器金曼扎也都符合西方人审美,据此可以初步判断出窃贼的喜好和品位。”
知道
中国文物流落多少件?
流落中国境外的逾160万件
自清朝末年,流到海外的中国文物数不胜数。中国文物学会估算,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入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统计,流落中国境外的中国文物逾160万件,分散在全球47家博物馆,而流落海外民间的文物数量恐为馆藏文物的十倍之多。
但理性地说,流失、流落只代表文物转移后的状态,并不代表文物转移过程的性质。通常而言,文物流失海外,或因盗窃,或因劫掠,或因骗购,或因变卖,或因其他原因。而如今最有可能被纳入追索范围,或者说存在追索后回归可能性的,仅限于那些被外国人非法获取、占有的藏品。
文物流失不全是被掠的!
住持、道士曾将其卖给外国人
马未都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因掠夺而流失的中国文物数量仅占流失总量的一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掠夺事件就是火烧圆明园。此外,还有一大部分流失文物都是当年被外国人“买”走的,例如北京智化寺的藻井、敦煌莫高窟的经卷等。
现在已没有必要讨论,如果当年智化寺住持不卖藻井、王道士不卖经卷,这些文物如今会怎样。事实是,这些文物当年被变卖时,“正值中国最动荡的时期,正值几千年来最不拿这些东西当回事儿的时期”。
延伸
不是所有流失文物
都存追索可能性
不难理解的是,并不是所有流失文物都存在追索的可能性。还以圆明园文物为例。
英国:
一大批圆明园文物被带到英国后,一部分被英法联军中的英国军官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这批文物后来进了大英博物馆。
法国
收藏圆明园文物最多的官方博物馆则是法国的枫丹白露宫。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法军司令孟托邦于1863年把所劫文物前后分作7大车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
美国:
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圆明园文物,则主要由美国商人毕晓普捐赠。 在马未都看来,一些流失文物被进献,一些文物被捐赠,它们在传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转变,也给追索带来千差万别的法律背景。马未都认为,枫丹白露宫里中国文物大多由侵略者进献,因此,其“劫掠所得”的性质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