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记者 万红金)被子植物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资源,国际主流学派认为,在白垩纪以前没有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从起源到辐射都是在白垩纪发生的事情。记者昨日从深圳兰科中心获悉,近日,由该中心主任刘仲健教授和中科院南古所王鑫研究员共同研究、在线发表于英国出版的《历史植物学》的论文《中国侏罗纪的完全花》首次突破了这个瓶颈。
据介绍,该论文报道了在我国辽西1.62亿年前侏罗纪发现的典型的花——“潘氏真花”,这一发现打破了“被子植物不会早于白垩纪”的魔咒,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相关植物学理论的合理性。
记者了解到,虽然此前人们在早白垩世已经发现了不少的被子植物化石,但是这些发现仅仅是把著名的达尔文之谜的时间从中白垩世提前到早白垩世而已。而被子植物的突然出现之谜依旧迷雾重重。寻找白垩纪以前的被子植物长期以来一直是古植物学家绕不开的国际难题。
“潘氏真花”出产于我国辽宁锦西连山区三角城村的侏罗纪地层。标本是我国著名的古植物学者潘广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收集的。“潘氏真花”的种名赠与潘广先生以纪念他对中国古植物事业的热忱和贡献。
据刘仲健教授介绍,以前报道的中国和德国出产于侏罗系的施氏果虽然是被子植物,但没有典型的花。“潘氏真花”是首个有花的侏罗纪被子植物,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不可争议的侏罗纪的花朵和被子植物。“潘氏真花”的侏罗纪时代打破了典型花朵的时代记录,也为相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