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我们熟知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那里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有很多适合于各类人群参与的活动,所以很多人把博物馆当成了休闲的场所,逢年过节总要过去感受一下不同的活动和文化项目。本月20日,博物馆也迎来了自己的重要日子,那就是《博物馆条例》正式实行了,这是博物馆行业的首个全国性法规,里面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体系,明确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或许,一提到条例这个词,大家都觉得是晦涩难懂的,但是这部条例却能给我们生活,给博物馆的未来带来一些新变化,不知道这个变化,是否是你心驰神往的。
教育功能提到首位,博物馆要变“课堂”
在新《条例》第一章“总则”中写明:“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此次,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把教育提到了首位,这个对“博物馆”定义的细微修正,将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影响到博物馆的运营方略。所以,博物馆变“课堂”将会是未来的首要任务。
可以做一个设想,在春日的午后,你坐在课堂里学习历史,那所谓的三国争霸、秦始皇统一六国都只是课本上毫无生机的汉字,再面对老师喋喋不休的教诲和黑板上抄得满满的板书,你是不是会有些昏昏欲睡?可是,当你把课堂搬到博物馆,生动地了解到晋国,看到那些出土的青铜器,甚至可以亲手用拓印拓出青铜器的模样,用模板拼出青铜的造型,你会不会立刻精神抖擞?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接受历史,这样的功效虽然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我可以用事例来告诉你有多神奇。
2006年初,《山西晚报》与山西博物院合作,率先推出了“小小讲解员”活动,邀请孩子们走进博物院,到那里为游客义务讲解。如今,这项活动成为该院的品牌,而昔日的小讲解员们,也成了各个学校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个道理很简单,孩子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习了待人接物的方法,练就了个性和胆量,增长了见识,我想这份收获会远远大于课本上的所学。况且,书本上的知识有时能在博物馆里找到对应的实物,看得到、摸得着这是大多数孩子喜欢走进博物馆的原因,而用在博物馆的学习“经历”去塑造一个个孩子的认知、性格,甚至说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未来的志向,也大有可能。
税收减免,私人博物馆日子更好过
现在搞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收藏品类多了,办个博物馆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之前让人觉得尴尬的是,这些非国有博物馆,也就是私人博物馆都是体系外的“外人”,入不了博物馆的行当里,连个身份都没有。对此,新《条例》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提出在设立条件、管理监督、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国家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这无疑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
据统计,全国共有博物馆4165座,非国有的占到了800多处,而在山西,124座博物馆中,民营的博物馆有两成多,这些博物馆纯属都是创办人或者企业对文物的爱好,但是他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存在运营的资金缺口,毕竟文物的养护,人员的成本,院馆的运转都需要资金维持,放在以前,没人管,因为你是体制之外的单位。山西也不乏这样的民营博物馆,它们最初都是在工商局备案的,这种身份就显得不纯粹,到底这是经营单位还是博物馆?
四川有个建川博物馆,算“私人”的,在20日全国文物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上,该馆馆长樊建川面对全国做出交流发言,相比其他体制内馆长不温不火的发言来说,樊建川很是兴奋,用四川普通话诉说着自己昔日的艰辛,激动之下几番说错词。当时,我坐在山西的分会场上,听到他略微兴奋不能自已的发言,我不时地会笑一下,觉得他有些“小题大做”,不像文博人那样沉稳,但最后明白了,新《条例》出台后,他能享受到跟国有博物馆一样的待遇,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这样就意味着樊建川一年会少缴纳400多万元,能弥补他运营博物馆的资金缺口,不再需要靠酒店、客栈、茶馆等配套业来补充,顿时没有了经营压力,樊建川理所当然会开心、会激动。
允许经营,衍生产品更惹人
多年来,博物馆一直以把博物馆“搬”回家为宣传口号,可是怎么搬?无非就是把与博物馆相关的照片夹在相册里,或者就是在入口处的展柜前买上一两件粗制滥造的文物衍生品,因为博物馆不能参与经营,很多好的创意以及文物衍生品的研发都极度缺乏人才。不过,此次新《条例》中明确表示,博物馆在不违背其非经营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
但凡去过台北故宫旅游的人们,总会被该馆的文创产品吸引,尤其是“朕知道了”的胶带,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别出心裁的创意让该产品销售火爆,要是到那旅游不买一个回来,似乎还对不起这趟出行。还有,北京故宫推出的《雍正行乐图》,“四爷”萌萌哒的造型更是让人瞬间融化……所以,依托丰富的文化和文物资源,博物馆投入文化创业的经营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因此也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到那时,博物馆就真的能被我们“搬”回家,甚至带到全国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