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福建大田县“肉身坐佛”在匈牙利一家博物馆出现的消息,有关海外流失文物如何“回家”的话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有专家表示,让流失文物归家,不单单是文物部门的事,还需要外交部门、执法部门的配合,最终取决于整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影响力。 记者高家涛 外交途径追讨恐龙蛋,惊动温家宝
1989年5月29日,在历经整整一年的“漂泊”之后,一件“战国青铜敦”由美国索斯比拍卖公司正式归还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次运用外交路径追回流失国外的文物。此外,这起案例还被视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回流的开始。
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战国青铜敦”,1974年出土于湖北秭归,后被收入秭归屈原纪念馆。1988年,这件当时估计已有一二十万美元的文物被几个盗贼潜入纪念馆偷走,后流入美国,欲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拍卖。中方准备了完备的证明材料向美方追讨,最终成功。
由政府部门出面、通过外交路径,是我国目前追讨海外流失文物最常采用的途径。但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存在着难度大、涉及面广的难题。
如在上述追讨案例中,为能及时制止青铜敦的拍卖,公安部、外交部高层数度约见美驻华外交官,为了能够提供青铜敦属于中国被盗文物的证据,更是出动了数百名侦查人员,费时近半年。
而“中国首次通过外交途径追索流失国外的古生物化石”更是惊动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也曾为此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
1984年,一件有6500万年历史的“恐龙蛋窝”化石在中国广东出土,然而,化石发现后不久即神秘失踪。
2006年12月,这件化石出现在了洛杉矶巴特菲尔德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国内专家请求政府出面追讨,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示:要想方设法追缴流失化石。随后,追索“恐龙蛋窝”化石的国家行动正式开始,国土部、文化部、外交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参与,国内舆论高度支持。即便如此,这场追讨也历时5年有余。2012年3月,这件被视为“生物学史前遗址”的化石终于回到了中国。
法律途径一份密电“引回”3000余件文物
2010年6月17日,流失美国达数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唐贞顺皇后武惠妃敬陵被盗石椁,由公安机关正式移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首次通过法律途径追索回国的国家一级文物。
诉诸于法律,是我国目前追讨流失文物的另一重要途径。
武惠妃石椁重达27吨,2006年被一起盗墓团伙从敬陵盗出。西安警方接群众举报后侦破了此案,但石椁已被盗墓贼拆解后以100万美元贩卖至美国。
随后,中国警方组成涉案文物谈判小组,赶赴香港,与美国古董商委托代理人进行谈判。谈判历时两年有余,几经曲折。最终中国警方将敬陵墓室中未被盗走的一块石椁顶部展示给对方,充分证明了这个石椁是从中国被盗走的。2010年3月,美国古董商代理人最终同意将该石椁归还。
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流失文物的另一“经典案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1995年2月20日,中国驻英使馆发回一份密电,英国警方于前一年破获了一个走私团伙,在清点赃物时,发现了数千件中国文物。这份密电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当时分管文物工作的国务委员李铁映批示:千方百计、追回文物。
谈判随即启动。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漫长的谈判持续了一年时间,中方委托的英国律师行每天都从北京发传真给对方,加上之前的交涉,后来清点时发现前后至少发了三四千份传真。”
1998年2月10日,对方终于在归还文物的协议书上签字,除了其中的部分外国文物、新仿品及能够证明正常渠道购买的文物外,其他近3100件文物全部无偿归还中国。马自树介绍,“那是中国第一次通过法律、外交途径成功追回大批流失文物。”
巨资回购文化部曾成立“秘密收购小组”
上月29日,《新京报》 一则报道中的一个数据引发中国网友热议。这家报纸在报道中透露,“数据显示,目前国际海外文物的回流,有90%是靠回购,即个人或者机构参与国际市场上的商业拍卖,将文物买回来。我国也成立过流失文物的回购基金会。”
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新中国首次通过回购让文物回流发生于建国之初。其时,大批文物流入香港,遭到国外文物贩子觊觎。周恩来总理下令拨出专款,抢救国宝。1951年,文化部为此成立了“秘密收购小组”。
根据媒体报道,这一“秘密小组”抢救回的第一批国宝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二希帖”,即乾隆皇帝所藏“三希帖”中的王珣《伯远帖》和王献之《中秋帖》,回购价格为35万港元。
此外,“秘密小组”还积极促成“宝礼堂珍藏古籍善本”的胜利回归,并动员张大千将其所藏《韩熙载夜宴图》等国宝“半卖半送”,归于故宫博物馆。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通过回购方式让文物回归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于1957年花费巨款购回;北宋米芾的《研山铭》手卷,也是于2002年花费2999万购回。同年,中国还启动了珍贵文物征集转向资金,并先后花费2亿多元回购了包括战国虎型佩等在内的多件文物。
2002年,保利集团以3500余万港币的价格从佳士得拍的圆明园牛首、虎首、猴首,引发公众热议。
曾有专家介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中国花巨资回购文物的“高发时期”,在国际各大拍卖场上,时常可以看到中国机构、企业家的身影。
无偿背后其实中方也做了“互惠安排”
文物回流的另一种方式是捐赠,不过这种回流方式并不常见。
近年来,圆明园十二兽首引发关注。继2002年牛虎猴三首回归之后,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将青铜鼠首和兔首无偿捐赠给中国。根据媒体的说法,这是“圆明园流失文物首次以无偿捐赠方式回归中国”。更早一些,1993年,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十扇铜窗,随后无偿送还中国。
在更多的情况下,“无偿捐赠”也是有条件的。
比如山东博兴县1994年被盗的北朝菩萨立像,这尊立像于2000年出现在日本一家博物馆的展览中。国家文物局随后与日方展开谈判,这家博物馆最终同意无偿返还。
不过,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中方实际上也做了“互惠安排”,当时,这家博物馆迎来建馆70周年的活动,中方同意其延展几年。2008年1月,这尊菩萨立像在完成日本长达7年的借展后,终于回归祖国,并入藏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