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江宁路边,有条一人宽的小巷,穿过去,就能找到两处市级文保单位:周处读书台和石观音寺。遗憾的是,两处古迹均破败不堪。附近居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多年前这里就有改造、拆迁的说法,但至今仍未有确切消息。“文物破落、我们的居住条件也很差,想问问到底什么时候能搬迁?”记者先后致电多个部门获悉,目前改造计划仍未提上日程。而按照相关规划,周处读书台应该于2010年完成复建,打造成一处5000平方米的小游园。专家表示,与其在附近建那么多仿古建筑,还不如早点让真文物“复活”。
探访
周处读书台成了群租房
说起周处读书台这处古迹,不少老城南人都知道。记者问路时,门东一名保安摇了摇头:“去那干吗?早成群租房了。”
周处读书台位于老虎头44号,从江宁路的一条窄巷进入,在杂乱的平房棚户中穿行,一座石质门楼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门楼呈青灰色,上方由3个拱形连在一起,古朴大方。不过,墙面斑驳不堪,“周处读书台”几个字尚清晰可见。门头下方,一块破旧不堪的牌子显示:这是西晋时的建筑,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不过,院子里的景象残破不堪,数百平方米的院子,共住着13户人家,全是租住户。钟女士告诉记者,她已在这里住了28年:“刚住进来时,这里还比较开阔,现在多了很多违建房。”
登上长满青苔的石阶,来到相传周处读书的高台,上面堆满垃圾,旁边还有一处公厕,臭味扑鼻。
哪里能寻到周处读书处的旧影?钟女士指着石质门楼和一处红木小楼说,这是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物。小楼由于砖木结构,不断漏雨,前几年曾进行过修缮。还有一处老物件,是读书台内的碑文,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遗憾的是,这处碑文并没有被专门保护,而是在租住户卧室的墙壁上,居民并不知它是什么东西,称之为“黑板”。
这一带,除了周处读书台,还有石观音寺,也是市级文保单位。
古寺位于破落的小巷尽头,和周处读书台挨着,看起来很不起眼。“古寺香火极盛,只在每月初一、十五开门。”一名居民告诉记者,古寺因藏有一尊摩崖石刻的观音雕像而得名。但这尊观音像,并没有莲花宝座,孤单地站在一口深井旁。据专家考证,它便是南朝赤石矶边由梁武帝舍宅为寺的光宅寺。但现在寺庙及周边显得很破败。“慕名而来的香客很多,我们担心,一旦发生火灾,救火车根本进不来。”
追访
改造一拖再拖,已有近30年
老照片显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周处读书台院内树木葱郁,房屋古朴大气。
这里之所以有名,和晋时的新平太守、御史中丞周处有关。《世说新语》里,有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他生来孔武有力,喜欢舞刀弄枪,与猛虎、蛟龙,被称为当地“三害”。为了摆脱这个“定时炸弹”,乡民让他只身去除其他“两害”,同归于尽。周处安然归来,得知此事,自省过失,开始认真读书学艺,至此“三害”全除。改恶从善,周处的故事成为人们教育后代的极好教材。而这处读书台,据说是周处出仕前读书之处。
关于周处读书台,媒体的相关报道较多。隔段时间就有关于它的消息,然后相关修缮、改造工程却一拖再拖:上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便声称要进行搬迁改造;2003年,文物部门回应——“正在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2008年,相关规划出台,周处读书台将于2010年前后完成复建,打造成5000平方米的小游园;2013年11月,在南京市行风评议上,文化部门再次发话——“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资金平衡的制约因素也会得到一步步的解决。”
然而,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分别致电秦淮区房产部门、文保部门和相关居委会,他们均表示,并未获得周处读书台即将改造的任何消息。房产部门和居委会表示,这个地方,已经悬了近30年了,拆迁工作尚未提上日程。他们只是定期与街道、环卫所沟通,清扫垃圾。而文保部门表示,他们只负责定期给周处读书台的古迹拍照留存,但并未获得上级部门下达的相关修缮或改造计划。
专家声音
少建假古董,让真文物“复活”
昨天,南京一位文史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周处读书台,上世纪90年代我还去过,当时大院子里干干净净,现在建了这么多违建,竟没人管理。”
“资金和管理人员都有限,但距离江宁路很近的门东箍桶巷,却一直在建仿古建筑。”他说,门东三条营一带,一直通过开发民居进行招商引资,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打造,“我希望,少建一些假古董,让真的文物赶紧复活。”
实习生 蔡梦莹 现代快报记者 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