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陕北最大汉墓群野外文物保护遇三大难题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收藏聚焦 >> 陕北最大汉墓群野外文物保护遇三大难题

陕北最大汉墓群野外文物保护遇三大难题

作者:佚名      收藏聚焦编辑:admin     
陕北最大汉墓群现状 陕北最大汉墓群现状

  有网友称,陕北最大汉墓群盗洞遍布,人骨散落,还称文物保护碑附近的一个盗洞,甚至可以直接看到墓室。对此,靖边县文体广电局回应称,这些盗洞是上世纪90年代遗留下来的,苦于文保经费不足,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直未能进行回填保护。他们最近也没有接到任何文物被盗的消息。

  据了解,地理环境限制、人力资源不足、维护经费紧张是野外文物保护需要克服的三重困境。

  野外文物保护遇三大难题

  记者从安徽省文物局了解到,安徽省现有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有25000余处,其中省保单位有708处。目前,保护工作面临的难点主要是地理环境限制、人力资源不足以及维护经费紧张。

  “野外文物不像是馆藏文物,它们先天位置一般比较偏僻、零散,地理环境复杂,在文物保护中难度最大。”安徽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杨益峰说,为了保护野外文物,文物所在地要聘请看护员作日常巡视、管护,但有的地方执行的也不很到位。

  在维修保护经费方面,杨益峰介绍说,省财政去年给省保单位维修保护专项资金约2300万元,今年提到3300万元左右。安徽省采取项目库管理方式,要求各地按轻重缓急申报维护项目。申报分为重点维修、日常维护、规划方案编制三种。

  “每年大概有一两百处省保单位申报重点项目维修,会批20到30处,每处给予50到100万的经费支持。光这项支出,就花去2000多万元。剩下的钱平摊到其他方面,有的地方连做方案的钱都不够。”杨益峰说,至于市县级文保单位的维护经费情况更不乐观,大部分地区都没按要求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相关:野外文保单位维护面临多重困境

  “国保”单位汉代王陵墓地,被盗墓团伙觊觎已久;明代抗倭将领阮鹗之墓,坟冢、石雕损毁严重;同为明代大将的“黔国公”,其墓前被开垦成了玉米地....。。

  近日,记者经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安徽省内部分“国保级”、“省保级”野外文物现状令人堪忧。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有关负责人分析,地理环境限制、人力资源不足、维护经费紧张是野外文物保护需要克服的三重困境。

  王陵墓地多次险遭盗掘

  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六安汉代王陵墓,2007年8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就地保护,国家重点工程合武高速铁路建设甚至为其“让道”。

  但因规划、资金等问题,王陵墓地保护工程曾一度停滞不前,更令保护人员担忧的是,墓地因名声在外还长期遭到盗墓贼的觊觎。

  “近两年来已经发生了大约5起盗墓事件。所幸的是,全都有惊无险。”六安王陵管理所所长徐明飞说。去年10月,在文物部门配合之下,一个携带高科技探测仪器的盗墓团伙下手前被警方一网打尽。就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还有疑似盗墓人员来到墓地周边踩点,被村民撞见后匆忙逃离。

  “盗墓贼一直没有得手,是因为巡查员责任心比较强,附近村民参与保护意识高。有两起盗墓事件都是被村民及时发现的。”徐明飞说,因为盗墓事件频发,巡查人员有些担心自身安全。市文物管理局争取财政资金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份人身意外险,但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阮鹗棺木曾被打洞拖尸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阮鹗死后受皇帝赐祭葬的礼遇。其陵墓位于安徽省枞阳县藕(音)山镇,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墓园,可以看到神道左右两边排列着石雕,有文臣、武将,也有骏马、白象。只不过,这些雕像如今损毁严重,一个“武官”的头颅已经不见踪影,一个石象头部也被“斩落”在地。还有一块石碑被摔成了几截,裂缝中长满了杂草。就连阮鹗的坟冢也不能幸免,上面的石板伤痕累累,与阮鹗辉煌功勋形成强烈反差。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阮鹗陵墓早在文革时期就已遭到损坏,后来又被盗墓者盯上,使得陵墓再次受创。记者了解到,2003年农历7月盗得最厉害。当时盗墓者在棺木上打洞,把阮鹗的尸体拖了出来,扔在了坟冢边上。

  “我们采取措施把陵墓保护起来,现在已经没有盗墓现象发生。”该负责人说,但因为维修文物要按轻重缓急“排队”,所以阮鹗陵墓排在快要倒塌的古建筑后面,至今还未开始修复。而且修复陵墓最少要花200万元,经费落实比较困难。

  不过,记者近日从安徽省文物局得知,该陵墓有望被纳入明年的重点维修项目。

  吴复墓前被开垦种庄稼 记者近日来到合肥市肥东县,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穿过泥巴路,好不容易才找到“隐居”在村庄之间的“省保”单位吴复墓石雕群。 据了解,吴复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官封安陆侯,死后封为黔国公。其墓采用东西向,墓前是一条几十米长的神道,相对排列的石人、石虎、石羊、石马等石雕。这些石雕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裂纹,部分还有疑似人为刻划的痕迹。而享堂、神墙已不复存在。 记者注意到,神道前段有一块肥东县政府2009年立的石碑,上面刻着保护范围从石龟东侧至墓穴两侧,直径200米;神道石刻南北两侧各10米,并明确了保护范围外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但神道周边紧挨着村民房屋,相距不过几步路的距离。 不仅墓地被房屋环抱,墓地周边的土地还被村民开垦。在坟冢与神道之间的空地上,一侧被村民种起了花生,一侧被种起了玉米,中间堆积着大量的树枝树叶。 “在申保时,这些房屋就已经有了,所以我们要求不许新建。”肥东县文管所所长彭余江说,因为墓地夹在村子之间,村民占地种田的现象防不胜防,管理起来难度很大。 野外文物保护遇三大难题 记者从安徽省文物局了解到,安徽省现有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有25000余处,其中省保单位有708处。目前,保护工作面临的难点主要是地理环境限制、人力资源不足以及维护经费紧张。 “野外文物不像是馆藏文物,它们先天位置一般比较偏僻、零散,地理环境复杂,在文物保护中难度最大。”安徽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杨益峰说,为了保护野外文物,文物所在地要聘请看护员作日常巡视、管护,但有的地方执行的也不很到位。 在维修保护经费方面,杨益峰介绍说,省财政去年给省保单位维修保护专项资金约2300万元,今年提到3300万元左右。安徽省采取项目库管理方式,要求各地按轻重缓急申报维护项目。申报分为重点维修、日常维护、规划方案编制三种。 “每年大概有一两百处省保单位申报重点项目维修,会批20到30处,每处给予50到100万的经费支持。光这项支出,就花去2000多万元。剩下的钱平摊到其他方面,有的地方连做方案的钱都不够。”杨益峰说,至于市县级文保单位的维护经费情况更不乐观,大部分地区都没按要求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探索民间参与文保之路 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是呼声很高的文物保护路径。 “野外文物选址有其历史和文化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发动当地民间力量,既能对文物进行及时保护、修复,也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说。 但是如何搭建民间力量参与渠道,还需要不断摸索。杨益峰认为,文保单位有的属于国有,按照法律规定是不允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但企业投入钱,肯定是希望有利益回报,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文物管理和企业经营关系,如何开展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如何防止经营活动改变文物所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这一路径提供了参考。据了解,黄山山村的古建筑历经时代变迁,毁坏严重。对此,黄山市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和调整办理程序等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一个支持该工程的系统措施,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结合”保护古民居。 “我们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文物保护队伍之中,但这要基于保护好文物、妥善利用好文物的基础之上。”杨益峰说,文物管理部门正在探索这一课题,同时还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强保护员队伍建设,并争取财政支持,给予文保单位更好的经费保障。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