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从三峡移民到金城小子,一直“在路上”、崇尚现场写生的刘小东此番将画笔对准了新疆和田的采玉工。前日,“刘小东在和田”北京站展览在今日美术馆[微博]开幕。记录和田采玉工真实生活的系列油画以及一部由阿城担任监制、杨波导演的纪录片《刘小东在和田》等作品,让观众“以小见大”,从中可以一瞥新疆风貌。该展将展至2月23日。
同一地点四个方向画采玉工
刘小东的每一次新个展,都让人对画面内容耳目一新,但在绘画气质上却是似曾相见。此番“刘小东在和田”也是如此。该项目是受今日美术馆之邀,因缘巧合下选择了和田。和田,作为中国著名的采玉点,那里人的生活状态加之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都吸引着他。
来到和田,刘小东延续了现场绘画的作风,在郊外玉龙喀什河的河套上选景,前、后、左、右,在同一地点画四个方向。刘小东指出,到了和田,面对庞杂的素材,他想用画笔抓住的却是“我只就这条河,这个河床上采玉的人,一棵树,哪怕只是一块石头。我画他们,两个月,很小很小的点,开放的信息。”而对于为何延续现场绘画这一多年风格,刘小东告诉记者,自己并不会特别去提“现场写生”这一概念,其实就是画画,就是“在路上”,“这是人生一个好的状态。”
最终,这样的现场绘画留下了《东》《南》《西》《北》四幅油画作品。画面中有六位采玉人在深坑里挖玉的场景。这个坑呈“心”形,而刘小东在现场勾画时尽量带出些野劲。同时也有画一对迷人的维族小夫妻的。
这样一些日常生活的真实描述,在策展人看来恰恰就是刘小东绘画的一大魅力, “以小见大”。策展人侯瀚如指出,刘小东选择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友好的造访者,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他深入和田工人阶层的日常生活,与当地人居住在一起。和田是新疆最为关键的地区之一,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
多媒介满足“获取信息的欲望”
刘小东这些日常生活叙事看着似乎很简单,但“刘小东在和田”项目又不单纯是个画展,而是在策展人侯瀚如、欧宁联合策划以及阿城的介入下,被做成了一大文化项目。为此,新个展上除了亮相刘小东的新作、新疆考察创作期间的日记、手稿等文献资料外,阿城担任监制、杨波导演的纪录片《刘小东在和田》、一系列的研讨会也成了这个项目丰富的内容。
对于采用多种媒介、形式来进行呈现,刘小东自嘲称,总不能让人大老远赶来就看四张画吧,“既然拿出来亮,就要满足观众日益膨胀地获取信息的欲望。”对此,欧宁则告诉记者,新疆的地理有着丰富性、复杂性,如此众多媒介及形式共同形成一个展览,是为了让这个项目有着更多广阔的内容。
■ 赏析
画作《西》背后的故事
2012.7.14
傍晚返回闸口那边阿不都住的小村,说好要画他和美丽的媳妇,路上他来电话说村里风言风语,说他怎么怎么回事,要当演员吗。他就犹豫着。阿力劝他很久,他才同意。接上他和他媳妇,不过不要来村里,他俩骑摩托到闸口街边等我们。
媳妇一身黑裙,怀里抱着他的黑西服从街边小店走出来,他早上就在街边等我们呢。在离和田不远的河坝边,我让他俩走来走去,两身黑衣在灰灰的有沙尘的傍晚,没有晚霞,很是漂亮。媳妇单纯坚定,情不自禁会在镜头前快乐着她的容貌,他总是警惕的神情。他媳妇却很高兴让我们拍照画画。她才二十一岁,如果不去她家不会知道她已生育一男一女,她完全是个小姑娘。
很快我就画下了他俩。
回送他俩的路上,我邀请他俩明天去沙漠古迹转转,他说那是不行的。阿力告诉我们维族女孩不可能和这么多男性出游的。
选自《和田项目:刘小东的日记》
■ 解读
合作团队
20年后都在路上,没有掉队
刘小东、侯瀚如、欧宁、阿城,这样的黄金组合在刘小东看来是让观众在看展之外,同时分享了他们多年“在路上”的过程以及情谊。刘小东说,对于策展人来说,做一个成功艺术家,而且这个成功艺术家还有钱,那是不正确的,是减分的。因为成功艺术家像贪官一样令人讨厌。但侯瀚如、欧宁他们却愿意冒着减分的危险来为自己策展。而让自己更有感触的是,这20年来,彼此都在路上,没有掉队,“20年前侯瀚如为我写过一篇评论,20年后大家都还在路上,还没有掉队,20年能再度合作的机会并不多,所以也是跟大家分享了20年在路上的过程以及情谊。”
展览幕后
日记、手稿等讲述创作背景
《东》《南》《西》《北》四幅油画和纪录片《刘小东在和田》,这是“刘小东在和田”项目的台前。
而步入第二大展厅则侧重于揭秘“刘小东在和田”这一项目的幕后故事。大量刘小东在新疆考察创作期间的日记、手稿等文献资料讲述了《东》《南》《西》《北》出炉的背景。
刘小东1986年喀什速写本与此次的考察速写、日记同时陈列,展现了刘小东对新疆长达20多年的创作欲望及脉络。而细细看来,墙上数十幅和田影像也留有刘小东的个人创作。他在这些影像的基础上,用画笔进行了再创作,给照片中的人物神来几笔,使其脱离照相的写真而带有刘氏风格。
刘小东告诉记者,这是为了让观众看出自己的艺术再加工,让自己的展更有看头。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