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郭晓彦
主办:今日美术馆
协办:一静艺术空间
开幕时间:2013年4月20日 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13年4月20-24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三号馆
王太平对自己作品的陈述
无论作品究竟被喜欢或者被否定,无论作品产生多少的价值: 物质、视觉、慈善、精神,或者只是触及了一下你的眼球,动念开始拍摄这些作品,始于2012年一个酷热下午的北京,完成于2013年冬天四川甘孜零下10度的冰天雪地中。
本次展览的内容是大家早已熟知的喜马拉雅文化的一瞥,却是我对20年摄影工作的一次挑战。这并非是从技术层面出发对题材的运用和理解,而是在熟知了各种眩目的摄影技术后,想忘记这些妙诀,回到单纯的简洁明了。当然,我发现摆脱这些早已烙印在我身体上的技术需要控制自我,警惕着过去的惯性和曾经在人物摄影中所得到的经验,重新开始。幸运的是,我从朋友和家人那里得到的支持和认可却永远是在增加的,让我得以有勇气可以尝试这次蜕变。
《布达的能量》题目的形成开始来源于我对摄影的理解。有人曾半开玩笑的对我说:“你拿起相机开始拍摄的那个时候,完全像猎豹。对光线的敏感,人物的举手投足,空间里面的任何的物体都带有那种如饥似渴和敏锐的捕猎性。” 我也思考过,拿起相机的那一刻为什么是可以如此专注?因为摄影不是绘画,它必须和真实世界人和物产生即刻反应。这种反应是本能,也是摄影必须的能力之一,而随着创作的过程,渐渐知道专注比遗忘、回忆、幻想都要难。专注创作,专注当下的情绪引领我开启了这次精神上的探索——通过阅读知道在喜马拉雅山生活的人们,虽然没有在科学、经济、教育上创造过伟大的值得骄傲的文明,但在信仰上、精神上,和怎样专注在当下的生活上,他们是无可置疑的哲人、圣者和上师。
这次展出的作品非常平民化,他们其中有些孩子或者大人都从没面对过镜头,没有庄严的面孔与我技术归零、透明简洁的想法契合。周围出现的物品和与环境中的人并不产生任何共鸣和交流,唯有他们的眼睛透出的由于修行得到的善意和平静。我的冲动和愿望,让我的相机(眼睛)扑捉到瞬间是真实,让时间冻结,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贫困、尊严甚至对周围的光感和时间的一瞬有着自己的对待。
重新开始的摄影对于我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兴趣和精神。这个旅程和展览将重新开启思考:我、我的图片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坚持我少干预、少歪曲、少侵扰、少闯入其他人的文化,环境、精神、思想的一种态度,我只用镜头呈现及解释我眼中的世界,这或许也是他、她、你眼中的一角。
布达的能量
郭晓彦
去藏地拍摄的机缘,始于王太平经过思考做出的一个选择,他决定开始重新检视这个自己已经从事了20年且已经取得不菲成绩的事业,试图重新发现其中蕴涵的真知和力量。去藏区拍摄,在摄影界通常是一个摄影师传统的目的地和选择:异域文化、亘古的时间、香格里拉念想,宗教带来的神秘,这些都激起镜头的欲望。但选择去藏区拍摄对于王太平来说,基于他的思考:如何将自己对摄影的新期待和与找寻中的体验和思考,孤独和艰苦,心里历练一并贯通,以期在行走、探索的路上,从过去陷入的关于摄影的迷思和熟练技巧中出离,找到审视生活和社会的真实现场;这首先需要重新回到坚定和审慎的内部,点燃内心之光,获得思考的和行动的能量。所以,太平去了青海深处、喜马拉雅藏区。他行走和接触于这里独有的环境、生活和人,他的镜头离他们很近——镜头中遇到的修行者、普通藏人、孩子,都在王太平观察的视线里,显出他们对于生活理解的宽阔和沉着。这些生命的状态也许是太平重新找到自我方向的提示,在他的图片中,带出了一种对时间的细微体验,一种接触带来的宁静感,有着一种从容的气质,似乎有着凝视而带出的特有光晕和情绪——是对时间长河中的生存之困顿、温暖的力量及寻找生命意义的观察和记录,让人能接近并沉浸其中,拍照的情绪中。
重新出发的第一次行动,太平是用了很长的时间进行准备,这样开始,也是一次冒险,因为,当代艺术(摄影)的工作与对世界的判断、理解和行动分不开的。太平为了自己的理想去行动,是为了见到生命和艺术的“佛光”,但我们在寻找时,却未必一定能见到。其中的思考和建设,对世界的政治理解,现实思考,都是种种屏障,需要一一朔源和澄清。而且,也是寻找的“在见与不见”处,思考和行动的意义才生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