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波
“变位——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于2013年5月29日下午3时在威尼斯处女花园及军械库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谢金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韩子勇,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参赞郑浩,意大利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能源总局局长克拉多·克里尼和威尼斯市长特别顾问罗拉·卡芬多女士等。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由中国文化部支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
本届中国馆展览由王春辰[微博]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为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舒勇、童红生、王庆松、张小涛。展览作品包括装置、影像、绘画和综合材料等。今年中国馆的突出亮点之一是大油罐的拆除,这是中国文化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与意大利相关部门及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经过数年不懈的对话和协商而取得的硕果,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并为中国今后更加积极地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加强与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和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中国馆本届的主题是“变位(Transfiguration)”,指向当代艺术变化与思维的转换,特别指向生活与艺术间隔的跨越、生活到艺术的转化、物品到艺术品或艺术行为的转化、非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转化等,包含了当代艺术的实质之一。
这个词汇用在英文中最初指基督显容,即基督转变出人物的形象,该词进而泛指变化、转变、变形等。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将该词用于他的艺术理论著作《普通物品的转化(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984年)。因此,这个来自美术史的古典词汇,变为当代概念。该词古今通用,且意义指向各异,融传统和当代于一体,它的词根还包含“形象”“图像”,契合了本届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所倡导的“人类梦想与图像的汇合”之精神。
“变位”对于中国馆,是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及其文化表达的地理旅行:由中国移向欧洲,出现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与世界各国同台展示当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思想多样性。“变位”对于中国艺术,指向中国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实践——如何发展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如何展示、回应、承载、体现中国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其旨在创新、创举、创意,使自身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在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文化对话的现实,我们更要强调艺术的创新和变化。
“变位”是中国走向文化繁荣的发展趋势,是中国与世界同在一起共同创新的趋势。人类有文明,是不断从混沌走向有序、从未知走向有识、从黑暗走向光明,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思想,我们都在依赖人类的理性而面对世界,艺术则以其特殊的方式来展开对世界的构想和对话。
中国的当代艺术因此五彩斑斓,它们不仅表达了中国艺术家对世界的深切关注,也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和观念。艺术家不仅仅是图像的创造者,也是态度与观念的表达者,也因为如此,当代的中国艺术领域里才产生了众多鲜明、丰富的艺术作品和活力十足的艺术家。
中国艺术家因为中国之变而更加积极和主动,努力去展现他们的视觉智慧,去思考他们在社会中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变位”成为一种行动,他们力求艺术不再封闭、不再悬置,而使之具有社会关切的直接性和当下性;也因中国之变,社会广泛性和民间性也更加充足。“变位”是一个过程,其指向未来;“变位”是一种方式,指向多种可能,艺术因之而富有多层意义。这也是当代的艺术所可能产生的价值,也是当代情境下,艺术之所以多义性的前提。
中国今天的艺术命题不再是一条单向线,它纵横交错,承载着这个时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汇聚着所有的情感与思想以及挑战,本身即是社会存在与心理症候的体现,随着中国之变的深入,它们也在继续“变位”着、继续深化着。这种“变位”必是中国艺术的国际视域的拓展和交汇,必是前行中的再努力,不仅是为了艺术,也是为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的敞露。
中国馆在开幕后的短短两天之内即获得了百余家国际国内媒体的密集报道采访,一致地给予本届中国馆展览高度评价,同时大为肯定中国馆油罐拆除后的全新面貌。来访的博洛尼亚当代美术馆联盟主席洛伦佐说,很多人都跟他讲今年的中国馆值得一看,它呈现了别样的中国艺术形象。本届中国馆展览吸引了大量国际重要美术馆馆长前来参观,如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克里斯、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比亚特、纽约现代美术馆策展人芭芭拉·伦敦、澳大利亚美术馆馆长莫尔西亚等;批评家、策展人、教授、艺术家更是络绎不绝,他们积极地与策展人、艺术家进行交流,令中国馆接待人员应接不暇。
本届中国馆展览将持续到2013年11月24日。
本版图片由王春辰、刘振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