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陈霭龄
当我们谈起中国当代艺术时,香港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地方。近日,在香港举办的两个展览正为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认识和研究拓展视野。
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艺术馆举办的“黎明曙光:1974至1985年中国的前卫艺术”展览,试图追根溯源,探寻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轫所在。而香港艺术馆展出的“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中视觉创造和文化思考的转型以及未来可能性。
回顾当代艺术运动萌芽期
“黎明曙光”以时间为线索,展出中国三个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团体——无名社、星星社和草草社的作品。展出的不仅包括22位艺术家的超过100件作品,同时还有与创作相关的资料和记录片,立体呈现了从“文革”后期到“85新潮”这段历史时期内,“非官方”艺术的面貌。
展览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教授沈揆一与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安雅兰共同策划。其中,安雅兰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首位到中国进行研究的美籍艺术史学家。
展览展品多来自私人收藏或艺术家本人,既有旧作,也有一些仍在创作的艺术家的新作品。策展人希望通过此次回顾展,向公众揭示中国当代艺术运动鲜为人知的萌芽期,让人们看到,这些艺术家是如何超越题材和风格的界限,对中国艺术的美学提出质疑、重新评估及重新定位的。
无名社与星星社均成立于北京。无名画会成立于1972-1973年,以绘画记下大自然的美态。虽然他们的艺术风格仍在现实主义范畴,但其主题力图去政治化,所作画面多是日常生活之景、自然风光。
星星社成立于1978年,对西方模式的现代主义艺术进行历史探索,重新吸纳革新艺术风格,包括于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发展的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其成员大多并非职业艺术家,现场展出了他们当时的绘画工具——所谓的“画布”只是艺术家自己从鞋盒上剪下来的纸板,因此他们所作大多为小幅作品。
草草社则于1979年在上海成立。其成员惯用水墨或色彩,舍弃社会写实主义与传统带来的负担,转向一种全新的抽象水墨画风格,尝试将个人风格浓重的水墨作品带到现代世界。
对中国艺术传统进行当代转化
以水墨为关注点的思路同样出现在“原道”一展上。该展策展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把追本寻源,作为探求当代艺术未来可能性的手段。
皮道坚早在三十年前提出实验水墨的概念,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自己当时“推动实验水墨主要是把实验水墨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大家认识到这样的思路,或者这样一条路径,对于重构我们的现代性的意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突破社会写实主义的美术界模仿着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走过了西方艺术史上百年的道路。时至九十年代,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当代艺术是不是只有欧美一种模式?
当时,知名策展人栗宪庭在台湾作演讲时提出,中国当代艺术是国际艺术大餐上的一碟春卷。意即西方可以不把中国艺术当一回事。“这说明栗宪庭感受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从那以后大家就开始思考,对传统进行当代转化。”皮道坚说。
几乎同时,皮道坚在广州主持研讨“实验水墨”。“我们谈到水墨意义的时候,关键的问题是传统和当代的关系,如何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来进行当代的创造,如何促进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如今,水墨仍被皮道坚视作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重要精神资源。“原道”一展集中呈现艺术家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元素植入层出不穷的新艺术形式。除水墨外,现场作品媒介多样,涉及漆器、陶瓷、装置、以及录像和动画等。
对此,皮道坚表示,“水墨精神重于水墨本身”,“新的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艺术语言方式,但变中的不变是精神性的东西。多媒体一定会成为更普及的艺术载体,但是载体不是一切,它也可以融入水墨性,体现水墨精神,甚至可以采取水墨的那种方式来做动画。”
更值得注意的时代内容
近年来,水墨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实验水墨以后,水墨领域真正出现了一种多元状态,有传统的、学院的,有前卫的或者现当代的。它们之间不再是原来那样‘你死我活’,誓不两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的画作吸收一些实验水墨的方法,很多实验水墨画家回望传统,从传统里面吸收东西。”
而在艺术市场上,中国当代水墨的表现更令人注目。在皮道坚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间,“市场毁掉很多艺术家”。他说:“我觉得长远地来看中国文化是有希望的,目前来看我们都很悲观。”
两个展览均于五月开幕,期间正值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艺术市场交易火热进行的同时,活跃于二十多年前的艺术家们在斯时的“独立和自我表达意识”,无疑是新生代的艺术后来人更值得注意的时代内容。